从《人民的名义》到《突围》:专访作家周梅森
2021年秋,《人民的财产》也成功走上影视化之路,长篇电视连续剧《突围》开播,屏幕上林满江、石红杏、齐本安组成的“师门铁三角”,从工矿一线走上国企领导岗位,社会的嬗变、改革的艰辛,宛如一幅当代国企发展的“清明上河图”,引发观众共鸣。
近日,周梅森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专访,畅谈近年来的创作心路。他说:“因为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我看到了很多东西,想到了很多东西。我把心底的东西写出来,于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在他看来,《人民的财产》与自己以往的一些作品相比,其创作是非常顺利的。“像林满江、石红杏、齐本安这些人,都在我脑海里浮现很久了。几十年的生活积累,让我找到了灵感,半年多就完成了初稿写作。”
他还多次提到,在今天这么一个“崛起的年代”,各种社会矛盾都会暴露出来,这很正常。我们要有勇气正视,不能在矛盾面前“闭上眼睛”。
周梅森。受访者供图
生活是我写作的“宝藏”
周梅森:好像不能分割得这么清楚。我的作品里都会有些案件,只是有时为主,有时为辅。《人民的名义》以案件为主,《人民的财产》以案件为辅;前者社会层面展示较少,仅一个大风厂。后者展示得相对较多,以国企中福集团为主线,涉及当今社会各方面人物。
周梅森:因为我的家庭是一个与国企密切关联的家庭,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国企工作,有的目前还在。我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我人生中印象非常深刻的这段岁月写出来,这一直是我非常惦记的一个题材。
草地:《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有一个共同特点,都侧重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社会现状的剖析,仿佛是一幅描绘社会百态的长卷,其中人物塑造刻画、社会现象捕捉,均十分传神,这是如何做到的?
周梅森:最近20年我国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上好的坏的都有,这势必也会对我的创作内容产生影响。
挑战自己的乐趣远大于巿场成功
和我同时代的作家,受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影响的较多,而我受秘鲁作家略萨的影响较大。略萨是结构大师,我曾把他的作品拆散了分析,所以我的作品尤其是剧作,都是复式结构,多线索齐头并进。这部戏又加上了历史,就更复杂多彩,这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观照,让人们思索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矛盾面前,作家不能“闭上眼睛”
草地:谈谈以《人民的财产》为蓝本拍摄的影视剧《突围》,其中塑造的林满江、齐本安这样充满戏剧“对立”的角色,您满意吗?
周梅森:《突围》这部戏,演员表现出了齐本安这个角色的复杂性,这个人物不是没有软弱的一面,不是没有犹豫的一面,也不是没想过要退却,但是这么一个人物,最终坚持住了自己的原则抗争到底。
《突围》剧照。
我个人也非常尊敬林满江的扮演者,表演入木三分,很到位。我当初写林满江这个人物,确实太过瘾了。我建议感兴趣的朋友,还是看看书,看看书就可以更加了解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草地:您觉得个人在创作过程中最大的动力是什么?
草地:有人说,“周梅森真敢写!”在触碰社会痛点时,您如何平衡戏剧张力与真实感之间偶尔的矛盾?
周梅森:我真没觉得我写的东西尺度大。作为一个作家,我只是尽量客观地描述了我所处的时代风貌,奉献出这个时代的“清明上河图”。虽然触碰到不少社会痛点,但我写这些作品的目的,也是希望我们的社会在高速发展中能及时纠错,不能视而不见、讳疾忌医。我的作品总是面对社会现实,直面很多尖锐问题,我是力求讲真话。
草地:您觉得要创作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最需要把握的是什么?
周梅森:我觉得,要把握住这个时代的本质。这个时代的本质是什么?一方面我们创造了中华民族最辉煌的一页历史,同时也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么一个“崛起的年代”,各种社会矛盾都会暴露出来,这都很正常。要有勇气正视这些矛盾,不能“闭上眼睛”,因为真实是作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