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也开始挖掘新人了,新片票房破2亿,可也给他留下了一个遗憾
暑期档临近末尾,内地185亿+的总票房创造历史,整个行业欢欣鼓舞。
但对于演员黄渤来说,真正的压力,此时才刚刚开始。
这一切都因为他刚上映的一部新片,《学爸》。
(相关资料图)这个夏天,黄渤已经有两部电影先后上映,分别是《封神第一部》《热烈》。
相比于这两部大片走出的康庄大道,《学爸》要面临的,却是一条泥泞小路。
直白一点说,相当一部分观众,并不看好这部影片。
观众不看好,当然也是有原因的,而且还不止一个。
首先,电影的片名就不太让人提得起兴趣。
“学爸”,谐音“学霸”。
谐音梗取名容易给人一种花里胡哨的感觉,况且这还是一个并不高明的谐音梗。
再看故事题材,时下很热的“鸡娃教育”。
同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出现了很多,国内有《小舍得》等电视剧,国外有印度的《起跑线》。
乍一看,这类题材似乎击中了大家的痛点,非常“现实主义”。
但买学区房、补习班、参加名校面试等情节,大家都经历太多了,看电视剧消遣时间可以,花钱去影院看,必然会掂量一下。
另外,这个话题太沉重,很考验讲故事的功力。
把控不好,就会让人觉得很说教。
偏偏影片的导演苏亮,是黄渤挖掘的新人,这也是他第一次执导长片。
演员阵容放在整个暑期档里,也显得有些单薄。
闫妮、万茜、张钧甯、吴磊、王迅、王庆祥、张子贤……
都是好演员或知名演员,但放在一起,感觉还是缺一股劲儿。
戏份最多的,还是黄渤和小演员单禹豪。
之前《外太空的莫扎特》里,黄渤和荣梓杉演父子戏,算不上成功,这次会重蹈覆辙吗?
总结下来,《学爸》就是一部片名和题材,都不太吸引人的小众电影。
如果阵容再普通一点,基本上就是“见光死”。
但“两百亿影帝”黄渤的票房号召力,终究不是盖的。
上映以来,《学爸》每天票房都稳定在第二,不声不响间总票房也已破2亿。
皮哥是临近晚上9点去看的这部影片。
影厅坐了七八成,而且有近一半的观众是父母带着孩子。
影片结束后已经接近夜里11点,但大多数观众都留下来听了一会儿毛不易唱的片尾曲才离开。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优缺点非常明显的电影。
有一些亮点,超过预期,值得肯定;但也有一些不足,实为遗憾。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一次讲个明白。
01、
《学爸》和印度的《起跑线》一样,运用了喜剧的叙述方式。
区别在于,《起跑线》营造的是富人家庭住进贫民窟的反差,《学爸》的喜剧铺设,主要来源于于父子身份本身。
影片中,黄渤饰演的雷大力,是个洗浴店的老板。
这层身份之下,“洗浴梗”自然也不会少。
不过这个处理其实很有风险。
“洗浴梗”常常会涉及屎尿屁和带荤的段子,很容易引起观影不适。
但影片处理得还算妥当。
比如小米先后抖出“技师”和“便秘”两个包袱时,都是用俏皮的方式和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了包装,没有朝着恶趣味的方向延伸。
比如小米威胁爸爸要给浴池里尿尿,爸爸说浴池尿尿要烂鸡鸡,随后跳进泳池,父子追逐打闹起来,屎尿屁的笑点,也落回到了父子温情上面。
再比如浴池里有个纹身大哥,但纹的却是小蝌蚪找妈妈,一个纹身的梗也落脚到了童趣上。
影片最大的笑点是爸爸辅导儿子学习。
为了帮儿子理解数学题,爸爸不停倒牛奶、喝牛奶,“第一杯喝一半,第二杯喝一半”。
一遍遍地教,一遍遍地喝,可儿子还是不会,反而贴心地续杯。
这种父母独有的心酸、抓狂,确实让人会心一笑。
还有教儿子读英文单词。
他把“grandmother”读成了“滚你mother”。
这本来是个庸俗的笑点,但父子俩一本正经地读这个单词,同样用父子温情软化了这种尴尬。
能感觉到,黄渤作为监制对影片的笑点进行过一定打磨。
从影厅氛围来看,这些设计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小朋友们,很买账。
02、
《学爸》的故事不复杂,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穿针引线。
即用黄渤的父子线,将“学区房”、“课外兴趣班”、“单亲家庭重组”、“面试国际学校”等珠子串起来。
某种程度上看,影片更像是公路片的一个变形。
如前文所说,影片触及的每一个话题都是普通父母经历过的。
只是简单的还原,很容易落俗,让人看得乏味。
但主创在剧本上下了功夫,几乎让每一个段落,都达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比如“学区房”那段。
家长热衷买学区房并不新鲜,但片中黄渤为了孩子买了一个凶宅,就新鲜了。
而且辛辛苦苦买了凶宅,好友一家却来哄抢,高风亮节让出了房子,学区却被划走了。
你看看一个老套的话题下经过编剧的精心设计,戏剧张力又拉满了。
比如“课外补习班”那段。
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并不稀奇,但片中黄渤给儿子报名学习编钟,小孩子敲老古董,反差的喜剧效果就出来了。
之后的拜师学艺、参加艺考都有着很多出其不意的笑料和反转。
比如“单亲家庭重组”那段,黄渤饰演的单亲爸爸遇到了闫妮饰演的单亲妈妈。
两个人为了孩子强行重组,相处过程中产生感情,这是非常俗套的剧情了。
但编剧没有让两人强行相爱,而是蜻蜓点水地,相互撩拨后彼此分开,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同样还有“面试国际学校”那段。
这同样是一个非常俗套的点,但父子俩用洗浴中心学来的中医按摩针灸那一套征服老外面试官,同样出其不意逗笑了观众。
《学爸》尝试着将这些情节穿插到一起,尽量符合故事逻辑。
看得出来,还是下了一定功夫的。
不过这些都可以通过剧本加工,进行融合。
但是故事的结局处理,还是有点乏力,明显差了一口气,这也是整部电影的最大遗憾。
当然,这也是题材本身所决定的。
大部分观众都经历过这种现实。
电影里拍得天花乱坠,让人笑或者哭,甚至让人抱紧孩子反思。
但走出影厅,现实依旧还是现实。
因此结尾部分,也被很多网友诟病。
03、
在《封神第一部》里,黄渤带来的表演是纠结的。
这是一部4年前的老片,当时的黄渤正处于转型的焦虑期。
乌尔善说过,决定拍《封神》时第一个找的就是黄渤,两人喝了一顿酒就把这事儿定下来了。
乌尔善是美术出身,画面和场景自然没话说。
但在故事的节奏和编排上差点意思,黄渤作为《封神》监制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他对最初的几版剧本很不满意,他觉得姜子牙的戏太多,导致主线有所偏移,主次不分,应该砍掉姜子牙的戏,并且把姜子牙、哪吒、杨戬组成铁三角组合。
一边要颠覆自己挑战姜子牙的角色,一边又主动提出砍掉姜子牙的戏份。
黄渤的牺牲成就了《封神》,也让自己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他呈现的表演状态自然是纠结的。
而在《热烈》里,黄渤带来的表演是极具爆发力的。
黄渤出过唱片,开过厂,做过生意,摸爬滚打后很懂得人情世故。
这些年观众的质疑,他是心知肚明的,《热烈》就是他憋了一肚子火之后的一次绽放。
影片中他每段表演都经得起推敲,最后的街舞大赛更是情绪的一次释放,作为他的影迷看得酣畅淋漓。
但在《学爸》里,黄渤带来的表演则是舒服的。
他一没有憋着火,二没有强行转型,就是站在那里演一个父亲的角色。
而他现实中就是一个父亲,他在节目中里提到过对孩子很上心,逛商场时上个厕所都会惦记着孩子别走丢了。
对,他就是把这种真实的状态带入到《学爸》的表演中。
他演得很舒服,观众看得也很舒服,整个电影在他带动下也呈现出一种舒服的状态。
我们会注意到,影片中很多演员都带来了颠覆性的表演。
万茜演了一个不修边幅脾气暴躁的家庭主妇,吴磊演了一个油腻腻的中介小哥,闫妮演了一个风韵犹存的焦虑妈妈,张钧甯演了一个泪眼婆娑的深情小姨。
这些角色都很颠覆,但都溶解在黄渤松弛的表演状态下,整部影片都呈现出和谐的效果。
04、
其实,在暑期档到来之前,黄渤已经陷入了最低谷。
在这之前,黄渤接连转型失败。
拍《夺冠》,饰演的排球教练被质疑缺少原型的气定神闲;
拍《外太空的莫扎特》,合作陈思诚,票房也只是刚刚过2亿,成为陈思诚唯一一部赔钱的电影;
拍《涉过愤怒的海》,倒是突破很大,但步子迈得太大,影片至今没有过审。
拍《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电影演员演电视剧,本以为是降维打击,结果豆瓣评分只有4.3分;
黄渤的失败,表面看是运气不佳,实际上是表演遭遇了瓶颈。
很多观众表示,这几年看黄渤的戏,没有了之前那种来自草根的野性,取而代之的是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很难打动人。
连黄渤自己也坦言,自己身上那种“零的东西没有了”。
在很多人眼里,黄渤已经被开除出一线演员的行列。
这些人认为,黄渤之前的高票房,要么是三巨头抱团取暖(《疯狂的赛车》《泰囧》系列),要么是抱对了大腿(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
风口到来时,他能飞起来,浪潮退去后,他就是那个裸泳的人。
《学爸》上映后,黄渤有没有翻身皮哥不知道,但皮哥对好的演员有了新的认识。
好的演员不一定是要参与票房30亿+的大热片,而是有能力把1亿票房体量的电影变成3亿,甚至5亿;
好的演员不一定只是把一部电影变成个人表演秀。
而是在发光发热的同时,把其他演员捏合成一个整体,让大家都处在一个舒服的表演状态里。
目前49岁的黄渤就处在这样的状态里,也走上了男演员的另一条大路。
不再纠结于转型成不成功,不再受困于能不能单扛票房,只要认真生活好好表演足矣。
你喜欢这样的黄渤吗?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