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为什么说《悬崖之上》是部具有创新意义的谍战片?

主要有三:

第一,片子主次人物戏份分配不合理,导致主演(主要指从张宪臣到周乙)的切换观众无法适应;

第二,人物间情感铺垫不到位,结局强行升华,没达到催泪的效果;

第三,结局过于仓促,一笔带过,没具体展现实现任务的过程就草草结束,虎头蛇尾。

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不过,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问题”却也恰恰是本片的独到之处。

想证明这点,我们先要搞清楚张艺谋导演到底想借这部电影表达什么。

敲黑板,影片的侧重点是希望刻画鲜活的“爱国特工群像”,而不是具体讲某一“任务”。这也是为何片名叫《悬崖之上》而非《乌特拉行动》。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更侧重于展现特工刀头舔血、步步惊心、宛如行走在悬崖边缘的生活状态,而后者则更侧重于完成任务的全过程。理解这点,所有对影片的偏见也就迎刃而解。

我们在观影时要结合爱国特工群体的职业特点,方能体会到导演的用心之处:

这不是个人礼赞,而是英雄史诗

理解信仰的力量,才能感受到电影的情感张力

观众很难理解,张宪臣与小兰、周乙与张宪臣、周乙与楚良、周乙与小兰之间在没情感铺垫的情况下,怎么会做到舍身为己、肝胆相照,并从主观上认为这样的设定非常突兀。但这是我们用普通人的视角去理解问题。如果换位思考就会明白这完全解释得通。

爱国特工群体是为信仰而战的战士,甚至随时做好为信仰牺牲的准备。影片中,几对人物可能没有太多交集,但都是爱国者,其中,有人为信仰放弃了家庭、有人为信仰放弃了爱情。像这样的钢铁战士为完成任务而甘于向不太熟悉的战友托付生死并不奇怪且可歌可泣。当你能设身处地从这些爱国特工的角度出发,才能感受到那种超越个人私欲、更博大的情感。

抛开具体任务,全方位聚焦爱国特工于逆境中战斗的状态是本片最大的魅力所在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能够真实反映爱国特工状态的电影便显得尤为可贵,《悬崖之上》便开了个先河。影片给人的感觉非常真实,你能感受到这些特工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高不可攀的“神”。

第二,赋予敌人合理的智商,真实地还原地下战争的艰难。影片没有为了营造主角光环而故意拉大敌我双方的智商差距,甚至,敌人非常狡猾且强悍,屡屡抢占先机。而在敌人的围捕引诱下,爱国特工全程处于被动、孤立、无助,随时面临任务失败的境况,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更符合实际情况,且使戏剧冲突更加强烈;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没有将爱国特工塑造成完全理智的机器,也刻画了他们的感性一面,比如,本可乘车逃跑的张宪臣在发现失散多年的孩子后,冒着生命危险下车,并因此暴露了自己的行踪,险些丧命。这种设定更加人性化,使人物变得鲜活立体。

第四,影片适度加入了一些残酷的血腥镜头,令人切实感受到爱国特工随时命悬一线的危险性。比如,影片开场张宪臣发现自己的同志是敌方卧底后,展开激烈的搏斗。敌人将张宪臣死死按住,张宪臣为了逃生折断树枝戳瞎对方的眼睛,这种镜头在影视剧中并不常见,但却格外真实,使观众瞬间意识到这不是一场游戏,而是一场真正的生死搏杀。

可见,《悬崖之上》那些被人诟病的缺点,实际上正是它的优长,只不过需要换位思考才会发现其中的妙处,整体来看,我认为这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