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观众年轻化 剧场呈现新生态
“很开心,我们迎来了一个京剧剧场的新生态,放眼望去都是年轻观众。”8月7日,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在朋友圈发布了一组她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谢幕时拍下的观众席照片,记录下了台下观众们的热情和笑脸。作为一个拥有大量戏迷的京剧名角,此情此景最让她感动和欣慰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热爱传统文化艺术,愿意走进戏曲演出现场,让剧场呈现出新面貌、新生态、新气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记者为此采访了众多剧团、剧场、观众,大家有一种共识,就是随着这些年国家对于传统文化、戏曲艺术的大力弘扬,曾经让业内外人士担忧的“戏曲观众老龄化”正在被“戏曲观众年轻化”的现象取代。戏迷观众不仅越来越年轻,对于戏曲艺术的了解也越来越专业,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入。
戏曲短视频激发年轻观众兴趣
近年来,随着“国潮”流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探寻民族文化根脉,重新发现传统艺术魅力。虽然疫情时期剧场演出受到冲击,但剧团和演员们加速“上线”,开辟新路,反而让数字时代的技术催生了传统文化复苏的浪潮。
例如京剧名家王珮瑜录制了很多短视频,致力于让观众“秒懂京剧”;青年戏曲演员任思媛一场抖音直播,吸引10万以上网友围观;“上戏416女团”教唱腔、讲故事、说知识,大批“圈粉”;“王者荣耀”“纸嫁衣”等游戏附带戏曲元素……各种新“端口”提供新机缘,各种新媒体平台兴起戏曲新风潮,梨园新生力量通过直播、短视频、线上互动,激发了更多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和兴趣。
据2022年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全国各地最受欢迎国家级非遗前十名中,有四项是中国戏曲艺术,其中京剧排在第四位,仅次于“相声”“黄梅戏”和“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而且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主力军。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也指出:随着95后初入职场以及90后的收入日益稳固,2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即“Z 世代”年轻人成为演出市场的活跃人群。
当疫情过去,剧场迎来全面复苏,在线上被“圈粉”的很多年轻观众,迅速转化为走进剧场看戏的线下戏迷。他们在现场看完精彩演出后,还会以线上分享、传播的习惯,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感受,也起到了扩大戏曲艺术影响力的作用。
更多体验互动增强戏迷参与性
年轻戏迷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和各个剧院剧团以及从业者都用心培养观众,为观众提供了更多深入体验与互动机会密切相关。
2022年初,北京京剧院为众多戏曲艺术摄影爱好者办理了摄影和摄像工作证,并陆续在官方平台发表他们的优秀作品。首都经贸大学语言专业学生李润宁,从2014年开始喜欢京剧,同时也是一名舞台摄影爱好者。学习京剧相关知识后,他发现更容易拍出形神兼备的照片了。“我很享受这种不断打磨、不断提高、不断熟练的感觉,让我和京剧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同样经常带着照相机出现在京剧演出现场的首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响,不仅喜欢看戏、拍戏,还有过学戏、票戏的经历,熟悉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在剧场的这些日子,是我人生经验最为丰富的时刻。”李响深有感触地说,“剧中人以唱念做打的转换诠释人物情节,座上人的情绪也随之波动起伏,仿佛在心头挂着一把同心锁,将台上台下人的心绪紧紧相连,传递着每一个心潮涌动的瞬间,这也是进剧场看戏的独到之处。”
80后设计师小航从小就喜欢戏曲,上中学时他看到王珮瑜在央视青年京剧演员大奖赛中的表演,立刻被深深吸引,从此成了戏迷。2012年,他结识了王珮瑜,正赶上王珮瑜团队想找设计师做巡演整体包装,于是小航毛遂自荐接下了设计项目,方案得到了充分认可。这十多年来,王珮瑜所有演出的视觉设计都由小航设计。“在这十几年里,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京剧,偶尔还会去上海和瑜老板请教学习,受益匪浅!”
丰富活动形成戏曲文化新生态
国家大剧院演出部戏曲节目策划南昊表示,国家大剧院非常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每年都会引进各种戏曲演出,还举办非遗戏曲展演、戏曲讲座等活动,吸引和培养年轻戏曲观众。“以前看京剧的观众,以白发苍苍的老者为主,现在则是年轻观众占了大多数。”这种明显的变化,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吉祥大戏院等剧院工作人员也都深有感触。
梅兰芳大剧院工作人员介绍,剧院每年演出500余场,京剧和昆曲占总场次的75%左右,年轻观众已成为主力,占到总观演人数的六成以上,还有越来越多家长愿意把孩子带进剧场来感受传统文化。梅兰芳大剧院自今年三月开始举办的“梅兰芳大剧院开放日”“梅兰芳大剧院戏曲课堂”以及演出戏前导赏活动,来报名的也大多是大学生和带着小朋友的年轻戏迷。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除了戏曲演出,还举办了京剧传承班,打造国内专业青少年京剧培训。年轻观众喜欢的北京小剧场产业园,不仅每年举办推动京剧传承创新发展的“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吸引很多青年戏曲创作者和观众参与,还打造了儿童戏曲品牌“童戏社”,用勾画脸谱、试穿戏服、台上互动、盲盒抽奖等沉浸式体验,让更多孩子爱上戏曲艺术。
京城各个剧院都表示,愿意为年轻人提供更好了解戏曲文化的平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院,让他们成为传播戏曲文化的新生力量,也让人对戏曲艺术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