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艺术玩“擦边”?杨丽萍的孔雀舞尺度越来越大了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会联想到什么?
男舞者仰面躺在舞台上,女舞者与其面贴面,两人脖颈相交,十指紧扣。
除了隐私部位没有完全贴合在一起,两人甚至双腿还缠绕着。
【资料图】是艺术馆里的雕塑艺术?还是影视剧里的舞台表演?抑或是什么先锋艺术画?还是个什么漫画手办?
我要告诉你,都不是。
这是知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新创的舞蹈,《阴阳双修》。
舞如其名,一男一女两名舞者,紧紧贴在一起,一起双修,一起迎来生命的大和谐。
7月25日,杨丽萍团队的这些新作,在深圳某剧院开演,毫无悬念,再次引起热议。
除了这阴阳双修的画面,杨丽萍的舞蹈,还有更多让人脸红心跳的动作表演。
尤其《春之祭》。
春之祭,原本是美籍俄罗斯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是文艺界有名的音乐作品。
早在1913年,斯特莱文斯基的这个作品,就在法国香榭里榭大街的巴黎剧院首演。
当时演出,还曾引起观众的嘘声和喝倒彩的声音。
这部剧描写的是,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人们聚集在一起,祭祀苍天的情景。
可在祭祀阿波罗太阳神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虔诚,他们让一个少女在祭坛上跳舞。
少女就这样不停的跳,不停的跳,直到她再也跳不动。
年轻的少女就这样死去,成为这场祭祀的祭品。
这部剧有非常强烈的原始表现主义色彩,倒也符合杨丽萍对于舞蹈的一些先锋前卫的想法。
不过在改编的时候,杨丽萍结合自己的创作理念,增加了一些章节。
杨丽萍的《春之祭》,一共有13名舞者,其中12名女性,一名男性。
这名男性,是杨丽萍的得意弟子大朱。
大朱曾经跟杨丽萍合作过多个舞蹈,在杨丽萍所有弟子中,他是最出色的一个。
在《春之祭》这场表演中,大朱是当之无愧的男一号。
舞台上,为了表现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12名女性舞者分列两边,围在男舞者的身边。
她们用象征着春天新生的长长的绿色指甲,抚摸着男舞者的身体。
男舞者身上,除了有一小块布料遮住隐私部位,身上再无一片纱。
他身上,从头到脚,布满了女性舞者的手指。
可是仔细看,有一名女性舞者,从男舞者的双腿间伸出手来,五根手指,牢牢的把控着男性舞者的下体。
这画面,简直让人不敢看。
甚至有网友有疑虑,这画面表现已经够生动了,中间的这只手,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吧?
有没有必要,也不是观众说了算。
待女舞者逐一散去,剩下男舞者仍站立在舞台上。
他抬头看向远方,似乎是在期待着春天的来临。
有一名女舞者,从上到下,双手在男舞者身上游移,似乎是恋恋不舍,又似乎是想留住他。
而后,女舞者半蹲着跪在男舞者面前,甚至,她的双手,还在男舞者的下体上摩挲。
据舞蹈介绍,这是为了表现度母幻化成人,牺牲自己来祭奠春天的虔诚之心。
可能是观众的审美和欣赏水平,还没有跟上杨丽萍的创作理念和先锋艺术。
在其他场次的表演中,同样有男舞者只身着一条内裤。
古铜色的皮肤,八块腹肌,确实把好身材展露无遗。
而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场表演,一男一女两位舞者面贴面尺度还不是最大的。
两人不断变换着站位,身体分开了,但他们的脖颈还一直缠绕在一起。
这也是杨丽萍最喜欢的、表现两只孔雀美好的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可是等女舞者慢慢站起来,男舞者为了配合她的动作,也慢慢直起身子。
侧面看,男舞者的臀部毫无遗漏的面对着舞台下的观众。
我们描绘的这几个场面,只是杨丽萍这一次舞蹈表演中的几个场景而已。
事实上,不论是《阴阳双修》,还是《春之祭》,男性舞者的着装,女性舞者的动作,甚至男女两人的互动,都让观众直呼尺度大。
而在演出票上有介绍,12岁以上儿童建议家长陪同入场,12岁以下的儿童则不建议入场。
虽然票面上列明建议,但很多观众并没有遵循。
甚至,有很多观众带着12岁以下的小朋友前去观看。
小朋友们,不仅陪着大人观看了这种大尺度表演,甚至还在舞台跟前合影留念。
有网友质疑,如此大尺度的表演,这阴阳双修的成人画面,12岁以下的孩子真的能看懂吗?
尤其男性舞者的着装,可能成年人看,会觉得那样的身材极具力量之美。
可是从小朋友的视角看,他们能理解这其中所表现的意义吗?
也有网友认为,艺术表演应该是有一定门槛。
成年人对于晦涩的艺术,有些尚且不能完全理解其深意,何况儿童呢?
尽管有杨丽萍的摄影师声称,这是杨丽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说她在用生命丈量着世界,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史视角来诠释生命,讲述一段生命和奉献以及新生的故事。
但不可否认的,这两年,杨丽萍的舞蹈曾屡次引起争议。
早前,杨丽萍和男徒弟两人表演两只孔雀的凄美爱情。
男舞者同样是只在隐私部位用一块布条遮住,某些角度看,甚至完全像没有穿任何衣服。
引起争议后,杨丽萍曾在采访中解释,说之所以有那样的创意,为的就是表现生命最本初的样子。
可是有网友不禁要问,知道你是表演两只孔雀的故事,但孔雀是有毛的,你这几乎一丝不挂,表现的是哪个时期的孔雀?
到底是艺术还是低俗,是高雅的阳春白雪,还是故意擦边的下里巴人?
可能杨丽萍及其创作团队的舞者们,和观众的认知,不在一条线上。
但无论如何,公开表演的艺术,应该要考虑到社会影响。
如果只是让人看个热闹,让人讨论,为了热度而热度,那这是否背离了艺术表演的初衷?
如果艺术表演,只是让极小部分观众能看懂并接受,不考虑其他绝大部分观众的感受。
那,它是否适合这样公开表演?
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