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每日热文:社交综艺难摆脱博流量套路?

每日热文:社交综艺难摆脱博流量套路?


(相关资料图)

社交观察类节目《五十公里桃花坞》第三季开播不久,最近播出的节目因青年演员任敏“整顿职场”而连刷社交网络话题热榜。这种靠制造冲突话题上热搜的方式,到底是尊重了节目做社交观察的初衷,还是延续了“无狗血不综艺”的“冲突制造法”,流量背后更值得行业反思。

制造“冲突”引起观众共情

《五十公里桃花坞》作为一档社交观察类节目,已经不是第一次上热搜了。第一季时由宋丹丹制造的“社死八分钟”让人依然记忆深刻,第二季王传君的社交顽固派印象也犹在眼前。到了第三季,宋丹丹、张国立因为身体原因退出节目,原先的话题中心点离开后,新的社交名场面就由“00后”小演员任敏制造。

最近一期节目中,任敏提议组建乐队表演,却被组员汤晶媚拿走了创意,另组乐队、更改创意后,还不让任敏参与,敏感又直接的任敏现场就开哭,并在微信群中直接点名要求汤晶媚“给出一个解释”。这种“直给”式社交方式不仅让同屋的脱口秀演员鸟鸟大为震惊,也让屏幕前的观众纷纷“共情”。不少观众将任敏的遭遇类比职场,认为遭遇到这种被抢创意的情形时,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而任敏的勇敢给不少人做出了示范。而作为矛头所指的汤晶媚,则背上了“抢人创意”“过于自私”的骂名。

但当节目播出到了下半集,汤晶媚直接找到了任敏消除误会,而在节目播出的完整版本中,她并没有故意抢走任敏的创意,而只是表达上有所欠缺,二人迅速消除了误会,上演了大和解的剧情。上一集节目留下的悬念、话题和争议,就在下一集节目的头十分钟迅速揭秘,观众被忽悠还沉浸在职场潜规则的话题里,节目里的艺人们却早已“出戏”行进到了下一步的剧情。

社交综艺玩“设计”背离初衷

回顾《五十公里桃花坞》节目不难发现,这档标榜社交观察主题的节目,本身就是干预相对较多、自带各种社交情境预埋的。节目将一群陌生的艺人聚在一个远离城市的“世外桃源”,要求这些艺人自主搭建社区,全程既给予高度的自由,又暗含了各种设定好的“议程”。

以第三季开篇为例,艺人出发就被分成了不同的组别,宋丹丹、张国立组属于中心人物,“650电台”全是熟人氛围自带喜剧效果,而王传君和鸟鸟这两位本身就“社恐”的艺人被分到同一辆车,主打的就是要看社恐人群如何社交。节目提供了不同的社交情境,并根据艺人自身特性去进行分组,其目的就是要让观众看到不同的社交场景。在该节目第一季首播时,还会套用各种专业的心理学概念来解释节目组的情节设定,参与节目的艺人如同在进行一场大型社交实验,而观众则从中借以窥探演艺圈的社交潜规则。

节目连播三季,从每一季都不缺热搜的成果来看,《五十公里桃花坞》基本上通过各种情节设计做到了综艺节目追求的“爆梗”和“效果”。因为加上了社交观察的外壳,观众几乎默认节目中艺人的反应都是真实个性使然,这也让节目明显区别于常规的国产综艺,只能在各种游戏环节中去了解明星的真实状态。但当节目进行到第三季,几乎所有的嘉宾都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会被观众拿着放大镜来分析,艺人在节目中的表达、行为是否还能遵循本性,其实已经打了一个问号。

第三季节目刚刚播出两期,就被节目组通过倒叙、插叙的方式剪辑成上下两集,不得不说节目组依然深谙流量法则。观众热衷观看艺人的社交类节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场面不太能引发讨论,只有“扯头花”“玩手段”才能博眼球。这种流量法则貌似好用,但却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对《五十公里桃花坞》来说用一次就够了,如何回归社交实验的初衷,才是节目组应该真正思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