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聊一聊《青年派计划》这档节目

芒果TV《青年派计划》是一档我在开播前就很期待的节目,期待的原因很简单,如今在各种翻唱扎堆、老歌扎堆、综艺咖扎堆与旧音乐形态扎堆的音综市场中,这是难得的还愿意为新音乐与新人提供舞台的节目。在开播前,我对这档节目的所有信息都一无所知。而从播出后的各方反响来看,虽然节目的视觉呈现、风格设计、后期制作都十分精良用心,但无论是收视热度还是舆论口碑都是低于我的预期的。这样的反馈与口碑或许会导致之后愿意去做这种节目的平台越来越少,这是我不愿看到的情况,所以想来聊一聊这档节目。

  • 先说好的地方,即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推新人的音乐综艺。

    内地音综具有一种特殊性,因为内地没有健全的唱片工业体系与完善的流行生态,所以本该属于流行工业的大众注意力与讨论度都转移到了音综上,尤其是在2013~2017这几年,即短视频音乐时代尚未到来之前,内地乐坛每年传唱度最高的歌,也是仅有的几首歌,几乎全都是从唱歌音综舞台上出现的。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也是放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罕有的状况。

    于是内地音综往往有着“过分”的制作投入与关注度,也因此具备着本不属于音综而属于唱片工业的一些功能。在我们这里,音综同时承担着以下几种功能——参与制造主流流行、推动制造新星与热歌、主流艺人完成重要舞台秀、主流艺人塑造业务口碑,以及给予各类乍现的野生、网红、民间音乐人进入“主流娱乐场”入场券的作用。

    而这些重任,在流行工业体系发达的地区,并不是由音综来完成的,一般是由各种打歌节目、各种权威排行榜、电台/访谈音乐现场、大型音乐颁奖典礼、专业乐评媒体来完成的,但这些在内地有影响力与权威性的几乎都不存在,所以内地的音综,既是流行工业残缺的弥补,也是流行工业传播功能转移性的集合。

    举简单的例子,在我们这里,大众是普遍不听“专辑”这种最能体现一个歌手艺术价值的作品形式的,而音综舞台竞技成了大众所关注的对于其艺术才华与业务能力的重要考量,一位歌手最重要的舞台秀,几乎都是在音乐综艺上完成(或顶多在跨年晚会上),音综舞台成了大众所关心的音乐好坏的评判主体,粉丝会因为歌手在音综上的翻唱表现而吵得不可开交,一个歌手可以不依赖音乐/专辑作品而只依赖电视秀的唱歌表现,从而获得一飞冲天的知名度或是迎来音乐事业第二春,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见。在唱歌音综的巅峰时代,歌手参加音综的排名淘汰的严肃性与仪式感,堪比大型音乐颁奖典礼的得奖与出局,网友们会非常严肃地讨论,一个歌手究竟是入围金曲奖重要,还是能参加《我是歌手》重要,是拿了金曲歌王重要,还是拿了歌手歌王重要。

  • 同时,即使如今产生大众热歌的渠道几乎都在短视频上,但是电视这种媒介在普罗大众心里还是具有一种权威感,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哪怕你的歌在网络上有百倍十倍于主流艺人的试听量,你的社交媒体粉丝数也丝毫不亚于明星艺人,但你究竟是不是明星,关键在于没有上电视,“能上电视那才叫出息了”,所以如今音综也是“网红艺人”向“主流艺人”身份蜕变的试炼场,尤其是在当今的分众化传播时代,短视频时代,蚪音/tiktok音乐时代,一个脱胎于网络的新人,如果既没有专业的音乐奖项来给予肯定,也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排行榜能为他的热度做成绩“认证”,又没有主流打歌舞台来表现自己,还有没音乐综艺来完成这种蜕变,那么在大众眼里始终都是“野生”角色的存在,所以音综已是内地流行音乐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今流行音乐市场与流行文化的消费主力是95后与00后,早已经换了一代人,如果你常关注网易云原创榜单与各种华语新歌榜单,以及小红书上年轻人的音乐分享,会发现如今年轻人做的音乐与听歌形态已经和十年前有了非常大的区别,而且十分多元化。但是主流唱歌类音综,我认为呈现出的依然还是一种70后、80后、95前这些代人的音乐审美,它几乎有十年未变。

  •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我想一是电视台或平台的决策者可能还是六零七零后,而内容生产者是八零九零后,他们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审美习惯;二是在分众化传播的信息茧房时代,主流音综也难以抓住究竟什么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真正喜好。在当下,要定义什么是“主流音乐”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呈现在大众集体视野中的明面上的主流流行就仿佛是海面上的冰山,而其实如今还有很多冰山或者说冰山还有更多面隐藏在海面之下。

    举个最近的例子,在不久前的一期《声生不息》节目中,华晨宇与张杰两大极具主流号召力的歌手合唱了《安九》,而在当晚开播的《中国说唱巅峰对决》中,在主流大众眼里并不算是具有主流国民度的歌手法老表演了《Ghost Face》,这两档节目在同一天播出,而在当晚的十一点左右,我看了下这两首歌的网易云评论量,《Ghost Face》的评论数量已经达到5000+,而《安九》则是2000+。当然,这么比是片面的,我绝不是说法老的受众已经能超过张杰与华晨宇,只是想说,如今你所认为的很多亚文化的声量在主流面前丝毫不弱势,它从受众与声量上来说其实已经是当下重要的主流音乐。同时这样的事物或领域在如今的网络生态中不止一个,比如说各种巡演开票能秒空的网红乐队(去看他们的演出已经是当下小红书时尚男女们的一种生活),很多评论量惊人的网络原创音乐以及很受新世代喜欢的都市型音乐,还有受众庞大的二次元音乐等等(美依礼芽因为在《乘风2023》演唱《极乐净土》能给她带来人气断层第一的排名),我也经常会被一个没有在“明面”上被认证的歌手的作品受众量与评论量给震惊。而这种音乐分众化传播的时代,音综还是少有的具有大众共同注意力的关注场域,音综可以是当下众多分众化气泡空间的黏合与交集,它能够让一些隐藏在海面下的冰山部分浮出水面,如果我们的音综始终在海面上的冰山上开采,我认为是对这些功能的浪费。

  • 也就是说内地音综即使具备这些作用,也要看各大平台与内容生产者想不想承担这些责任,这种责任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做制造/推动流行的“可持续发展”型的音综,还是做消耗/吃老本的“坐吃山空”型的音综。这两者的具体区别此前文章已写过,简单说就是前者推新人、推新的音乐风格与类型、推动垂类音乐或亚文化在主流视野曝光甚至爆红;而后者则不断翻唱老歌、反刍经典、改编热歌,依靠本已经获得市场认可与反响的东西来获得关注度,它跳过了某种新文化事物抛入进更大未知空间与群众市场的检验与不确定性,而是直接享用它的果实。

    而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做后者类型才更好招商,客户更愿意买单,明星综艺咖来翻唱各种老歌经典与热歌,收视率与节目质量也更稳定,还很符合主流大众的情怀需求,但是节目结束后,对流行生态的推动发展没有太大意义。但是要做制造/推动流行型的音综,那难度就大得多了,它需要胆识、视野、热爱、对文化的细致调研,要面临各种政策、受众、市场、艺人的不可预知性,要承担更大的失败风险,但是一旦做成功,这对流行生态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它可能改变流行生态与市场,形成一种更有价值与意义的良性循环。所以,如今还愿意做像《青年派计划》这种制造/推动流行型音综的,都值得鼓励。

    再说不好的地方,为什么节目的收视反响与口碑都低于预期。

    在第一期时,你会看到节目的定调颇高,提出了“华语乐坛真的后继无人了吗”这样的发问,但事实上,无论是节目性质、选手质量还是舞台表演都无法撑起这个如此高的定调。我是自然不认同华语乐后继无人这种论调的,我常说,华语乐坛不乏热歌,也不乏好歌,只是两者的交集面太少,热歌粗制滥造,好歌不为人知,传播性与艺术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裂。但是如果要做一档音综来弥补这样的分裂,那方向必然是要把真正具有音乐性、艺术性又鲜为人知的新人音乐人给挖掘呈现出来,才能弥补这种分裂。而这样的群体必然是专业性很强、音乐性很强但未必娱乐性很强的一批人,做出来感觉会更像是一档属于零零后的中国好歌曲,或者零零后的唱作人节目。

  • 然而由于《青年派计划》的节目定位,在选人上它需要同时满足综艺特质、偶像特质、音乐才能三个条件,但既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又还能证明“华语乐坛后继有人”的选手,当下可谓是非常稀少了,我估计有相当多的音乐性很强的音乐人,由于缺乏综艺偶像特质而被挡在青年派的门外,而真能三者同时具备的,他在每一项的指数上多少都会打折扣,所以参加节目的绝大多数选手,在音乐才能、或表演才能、或舞台经验上,都难以支撑起“华语乐坛后继有人”这个命题。而在音乐形态与舞台表演上,《青年派计划》是集合了原创、翻唱、说唱、唱跳以及融合性的创意表演多种展示形式的,这种大杂烩式的舞台展示更多是见于偶像选秀节目,是每一块领域都不深入的泛泛呈现,除了一些少数选手如吕彦良这种,其他拿出的都是各个领域的“基本款”水准,而且形态差异很大,你能想象用偶像唱跳、流行说唱与网红热歌翻唱来证明华语乐坛后继有人吗,于是呈现出来的,更像是一档集合了偶像选秀的舞台形态、超快选秀的音乐层次与亚文化/垂类音综音乐点缀的揉杂,几期看下来,既没有能够传播出去的原创作品,也没有一鸣惊人的翻唱表演,又没有能够出圈的偶像舞台, 舞台表演无法与如此精良的幕后制作所匹配。

  • 同时对于一档主流音综来说,Vocal/演唱技能是大众对于一个歌手能力的重要考量,这种对于Vocal的重视是由主流音综上的“70后~95前”音乐审美所带来并深入人心的,然而《青年派计划》的舞台表演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即所呈现的新形态音乐,却与这种舞台形态与大众审美认知格格不入。因为Z世代歌手多是用电脑做音乐的一代,对于Vocal的重视并不像70后~90后歌手们那么强烈,这一代都普遍在自己卧室里做音乐,不像70后~90后歌手成名前多具有酒吧跑场与livehouse驻场的经验,所以现场表演能力与舞台经验普遍不足,这也导致节目中的一些新形态音乐放在现场表演很容易遭受差评,其实里面有的歌若作为一首录音室作品来说的话并没有那么差,而这种新世代表演经验的磨炼与大众对其形态的接受度,都需要市场上更多新形态的舞台来培养与建立。

    当然,还有一些难以展开写的客观原因,时代不总是始终向前的,这几年的感受会很强烈,世界愈发割裂,时代愈发保守,我看到如今很多人感慨,为何如今的零零后比八零九零更加保守,更追求稳定,也更加躺平。流行歌曲是时代集体意识的映射,而二十岁的年轻人往往最能体现时代的风貌,保守永远是艺术创新与创造力的杀手,对流行音乐也是一样。

  • 然而最能改变时代流行音乐的人与最容易产生巨星的年龄群体,永远属于二十岁左右生命力爆棚的年轻人。二十岁是石破天惊、横空出世的年龄,他们无知无畏,敢于做最鲜明锐利的特异独行的东西,这种鲜明也最容易被看见;二十岁的个性敞开而蓬勃,未被世事磨平棱角,也没有在各种舆论反馈中去修正自己,保留着自身的最大特性与叛逆性,也最大程度释放着自己源于直觉与天赋的感染力;二十岁的生活与感受和流行音乐的受众所同频,才能够产生出一呼百应排山倒海的回声。目前《青年派计划》播出了一半,我很希望后面的节目能越来越好,年轻人能越来越勇敢,而无论这档节目的最终命运与口碑如何,我都希望各大平台与综艺内容生产者,不要放弃冒险与尝试,能多给一些舞台给二十岁的年轻人,当下总得有人去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