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观热点:每粒尘埃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

观热点:每粒尘埃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

细胞是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元,但对于细胞科学很多人并不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林想通过《细胞简史》让人们发现细胞的神奇和价值。“希望人们能理解细胞科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细胞的发现源于身边的点点滴滴,细胞的应用也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从而引起读者对细胞的好奇心。”


(资料图)

让我们通过编辑手记和推荐书评去了解细胞与《细胞简史》。

看到细胞的另一种风景

2021年7月7日,我第一次见到了程林教授,他曾联系我们,说想出版一本细胞方面的科普书。

程林交的书稿图片和文章是分开的两部分,文字部分一共20篇文章。程林不光描写了细胞的发现、细胞的构造、细胞的种类,还写了细胞科学中每一位相关的科学家,更勾勒了整个历史的大背景,让人读起来直呼过瘾。

最让我惊喜的是程林发给我的图片压缩包,里面有100幅配图,有单幅的、两幅的,还有三幅、四幅共同组成的,每一张图片都绘制得栩栩如生,尤其每一位科学家的神态都惟妙惟肖,充分展现了科学家的睿智。

后来和程林交谈,才知道他为了绘制这些插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每一张图片,都是先找到大量相关的资料,自己绘出初稿,再让绘图老师瞿子健修改,通过每周一次的线上交流,逐一完善细节,尽善尽美地展现图片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这些图片也让我叹为观止,看到了细胞的另一种风景。

起初,程林把这本书叫作《生命的尘埃:细胞的探索与发现》,他作为一个敬业的细胞科研工作者,对自己所研究的生命科学充满了敬畏。细胞是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元,每一个细胞、细胞器或细胞现象的发现者也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二者均是大千世界和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犹如生命的尘埃。然而,在每一粒尘埃背后,均有着自己的故事,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构成了本书的主体,于是他想到了这个书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医学分社王华祖社长提出这个书名过于复杂,正好我们刚出版了一本《临床试验简史》,觉得两本书的写作也比较接近,于是建议将书名改为《细胞简史》。

随着书名的敲定,书的主题和风格也就基本明确了。程林的初衷之一是要出版一本关于细胞的科普书,初衷之二则是要将它做成精装版。于是,我带着初稿找到了合作多年的美编孙敏老师。一本书如果想要以最精彩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绝对离不开一个与编辑心灵深度契合的设计师。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是我回想整个出版流程中最省心、最顺利的一个环节。作为一部以文字为主的科普书,我觉得封面既要有趣,又要能吸引读者,还要简洁大方。

首先,我根据内容从图库中找了四五种风格共十几张图片,和程林初步沟通,选出他喜欢的风格后,再让美编着手设计。最后选用了最具代表性的神经元(蓝色)、柱状上皮细胞(粉色)和红细胞(红色)为主图,再加上几个小的淋巴细胞(紫色)图,封面一下子就符合了我和作者的要求。

身为编辑,我们深知:好稿子是精心加工出来的。一般作者的稿子需要深入加工,优秀作者的文稿同样有提升的空间。初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八年制博士徐亦文,把文字逐字逐句推敲,确保行云流水般顺畅。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等到清样排出来,我发现还是有很多读起来拗口的地方,每读一次清样,都能发现新的问题。程林教授是一位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个憨厚直爽、醉心科研的人。平时习惯了写严谨的论文,对于科普创作,虽然态度极为严谨,每一处知识点都力争准确,但由于细胞科学的研究涉及很多伦理、法律,我们在文稿编辑过程中,必须把严谨性、科学性摆在第一位。有时候改稿改得很痛苦,我就会边改边发消息询问作者,很多次甚至是在下班的路上,我们会发语音讨论书稿的内容,而我也有幸听他一遍遍讲述细胞的故事。

本书的终审是王华祖老师,他也是细胞生物学科班出身,同时是一位非常专业的编审,他打造的好书不胜枚举。他从大处着眼,对整本书做了把控。

本书出版后,程林将书送给了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的前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伉俪,两位院士倾情作序推荐。同时,陈赛娟院士还仔细阅读了本书,指出书中关于血友病分类的错误。

《细胞简史》的出版远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细胞简史(图文本)》也已经在路上。世上没有完美,但恰是有了许多的不完美,才让一切有了更多的可能!就如同细胞每一个重要的发现,都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我们无惧失败。

细胞虽“微小”,知识却浩繁

近年来,简史类图书层出不穷,因其针对某一特定事物,或某一学科进行叙述,篇幅适中,针对性强,对希望了解该领域的读者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如《时间简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人体简史》等。但这些作品无一不是由国外的学术大师所撰写,在引进国内之后都成了超级畅销书。因此,久而久之,很多人慢慢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认知,即中国学者写不好科普图书,因此,国内的畅销科普图书也几乎只能全部自国外引进了。《细胞简史》便要打破这种认知。

该书是一本介绍细胞来龙去脉的科普读物,讲述了细胞的基本知识、细胞发现背后的故事,以及备受关注的细胞治疗和基因编辑的科学原理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事件。该书通过一个个科学家的小故事,理清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脉络,更可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引起读者对细胞科学发展的思考和审视。阅读之后,发现该书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图书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细胞虽然“微小”,但其涉及的知识却浩繁。如何切入,如何进行阐述?对于创作者来说是要颇费一番思量的。本书作者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个难题。全书分为20篇,从细胞的发现史讲起,对细胞的外观、细胞的组成、细胞的成长与分化、形形色色的细胞、克隆细胞、基因编辑、细胞治疗以及肿瘤细胞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重在让读者获得一个有关细胞知识的全貌,而非面面俱到。本书最后对显微镜的发现史也做了简要介绍。因为,细胞的发现和研究从头至尾都离不开显微镜这一利器。

其次,作者文笔简练优美,生动活泼。对于科普图书来说,知识是客观的,但如何表述却是主观的,这非常考验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本书作者虽然是生物学科班出身,却很好地避免了学者写科普通常出现的枯燥乏味的现象,而是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了讲述,如“细胞的社交圈”“乘坐时光机器的细胞”“植物细胞也疯狂”“细胞的未来畅想”等。在图书的具体表述中,该书涉及许多科学家,作者对其中的重点人物进行了生动的阐述,从其家庭背景、研究经历等写起,通过对其生活经历的描述,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一下子就“活”了起来,而不再仅仅是一个人名。

再次,阅读图书之后,能够感受到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本书的“前言”中,作者讲到了写作本书的缘起和初心。那是源于一老一小两代人对作者的提问。作者发现既有的图书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简单。于是萌生了自己写作一本科普图书的想法。但有了想法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坚持和如何实现自己的想法。在这一点上,作者也说了,前面几年一直毫无进展,直至有一天向学生承诺了“写一本靠谱的科普书”后,作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使作者坚持了下来,才有了这一本散发着油墨香的《细胞简史》。而这一点,更显出了作者的难能可贵。

最后,图书装帧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图书采用精装,印制精美,文中辅以大量的关于科学人物及历史事件的插图,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仿佛享受了一顿知识的饕餮大餐。

细胞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构成除病毒之外所有生物体的最小单元。每一个有机体,都是由一个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慢慢变成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一方面可以对与细胞有关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认识到科学家的普通人生,理解这些科学家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细胞的发现源于身边的点点滴滴,细胞的应用也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从而引起读者对细胞及这个多彩世界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