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天天动态:人从众,怎么“看”

天天动态:人从众,怎么“看”

一到五一长假,“人从众”“火炎焱”的字样就开始四处飘屏。

今年这个假期,济南、苏州和天津成为“最强周边游吸金力目的地”,山东淄博凭着大饼卷烤肉热度飙升,北京、上海仍旧是假期旅游的“顶流”目的地……

“人从众”式的“拆字体”,追根溯源,来自“又双叒叕”一词的流行。“又双叒叕”成为热梗,至今已有10年时间。


(资料图)

2012年底,朝日新闻中文网发布一条微博:“我们又双叒叕要换首相了”,4个字拆开来就是10个“又”字,随即启发网友跟评:

“这条微博要火炎焱燚了。朝日昌晶君终于改口吅品说自家事了。”

“六年七相,这真是一方水沝淼土圭垚养一方人从众。”

从、众、双、叒是叠体文字,又称叠文。重叠作为修辞,可以是《诗经》的“硕鼠硕鼠”,李清照《声声慢》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人从众或又双叒叕则是对汉字字形的重叠使用,是汉字的视觉修辞。

如果望文生义,那么人从众可以理解为“随大溜”,其实这只是视觉化的表达,意思是“好多人”。

需要注意的是,汉字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从”的繁体一般写作“從”,“众”的繁体一般写作“衆”,“人從衆”就无法构成“人太多”的视觉化表达。

汉字之美,在于字形,更在字义,不宜偏重对文字直观化和主观化的使用。了解汉字从字形、字体到字义变化过程,才能体会汉字内在的丰富性,让语言表达更具深度。

三人头顶的是什么?

在甲骨文中,众字造型,一般认为是日下三人。

1945年,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提出商代的“众”或“众人”是奴隶一说,认为众是“在田野里赤身露体从事耕作的奴隶”,学界对此一直有争议。理解“众”字的意义,依语言学家晁福林所言:“如果甲骨文中的‘众’和‘众人’的身份弄不清楚,那就很难分析商代社会形态。”

在《尚书·盘庚》和殷墟卜辞中,商代“众”或“众人”的身份很不一致,有时指贵族,有时指平民。他们有时是耕作的农民,有时又是参与征戍的战士。

甲骨文中的“众”,据统计有39个字形。三人头顶,有写作日字形的,又有写作口字形的。

现代语言学家陈奇猷认为,甲骨文中的“日”,可以分成两种意思,一种代表太阳,一种代表居所:“‘日’非一文字,非‘日月’之‘日’字,乃指邦国之记号。”

再如语言学家许六符在《商代的“众”“众人”问题探讨》一文中论证,“‘众’的社会生活和造字形象跟‘邑’有着紧密的联系。”众人头上代表的不是太阳,而是一块地盘。“众”字表示大家是同一个地方的人。商代的“众”,不是奴隶,而是自由民。上古时代,“国家大事,惟祀与戎”。众的任务,一是服劳役。二是服兵役。先秦典籍中,聚居于国都郊内的称国人,郊外的叫野人,商代之众,相当于国人。

从周代金文开始,“众”字上部,不再从日从口,讹变为横目形,成“眾”字;后来又讹变为血,成“衆”字。自汉至清,自隶书到楷书,基本上都写作“衆”。

三个人 够多了

“衆”字中的三个人,写作“乑”(yín),意思是三人同立。

宋人戴侗在《六书故》中还抛出过一个大胆观点,认为“家”的下部并不是“豕”字,而是“乑”字。“三人聚宀下,家之义也。”

元代《六艺纲目》、明代《字学三正》认为“众”是“衆”的俗字。但更早时期的辽代《龙龛手鉴》,把“众”字释为“衆立也”,认为“众”和“衆”不可混同一字,《康熙字典》持类似说法:“(众)俗书为衆字。非。”

再说“从”字,繁体写作從,“从”是“從”的本字。在甲骨文中“从”字像两个人一前一后相随而行。当相随而行这个本义有所弱化后,甲骨文再加“彳”(行)另造出一个“從”字代替。

在甲骨文中,“比”字也是两个人。二人脸朝左(向阳)是从,二人脸朝右(向阴)就是比,如《说文解字》所释:“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值得一说的还有“昆”字。甲骨文中,“昆”的形状是日下二人。“三人为众”是成语,出自《汉书》,但《礼记》有“昆者,众也”之说,日下无论二人还是三人,都可称“众”。

不过在汉语中,“三”才是大多数。正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铭文可以证明,“众”字已经被用作形容词,表示众多之义。

《论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是实数还是虚数,说法不一。在《论语》里,孔子和人讲学问、讨论问题,多是两三个人的小范围讨论。讨论问题,三个人足够了,就算有第四个,也是在旁边抚琴的工具人。

吕是两个口 叒是三个又?

上世纪90年代,语言学家李玲璞提出“字素”的概念。所谓字素,就是形与音义相结合的最小造字单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素构成的汉字,语言学上称为合体字,而相同字素构成的汉字,称作叠体字。《说文解字》的“文”指的是字素,“字”指的是合体,叠体字故又称叠文。

据统计,《甲骨文集释》中像从、双、炎、圭这样的二叠汉字有73个,众、叒、焱、垚三叠字14个;《说文解字》有146个叠体字,二叠字有105个,三叠字35个。以现代汉语通用字为例,7000个通用字中,共有30个叠体字。其中二叠字16个,三叠字14个。

收入《说文解字》中的三叠字中,除了厽(lěi)、叒是象形字,其余都是会意字。叒,从楷体字来看,是三个“又”字构成,但观其小篆,其实不是三个“又”,而是三片树叶,表示枝叶蔽翳,如《说文》释“桑木也”。

厽,《说文》释为“絫坺土为墙壁。象形。”从小篆看,“厽”的字形就是三个土堆,垒起来成为墙壁,是象形字。与“厶”是自私的私的本字,“厽”可不是很自私的意思。

汉字发展,是求简的过程。重叠过多,不便于书写。叠体字在隶变、简化之后,逐渐减少。如三叠字,“劦”变成“协”,“鱻”变为“鲜”,“聶”变“聂”,“轟”变“轰”,“雦”变“集”。

对于叠体字的认识,应当注意篆、隶、楷等字形演化,以及简繁字体的区别。吕洞宾,别号“回道士”,取吕为两个口,回字也是两个口。按《说文解字》载:“吕,脊骨也。象形。”吕的本义,是脊骨。小篆中吕字两“口”中间加了一竖,楷书也有写作“呂”的。

“载酒问奇字”是古风

网络流量时代,视觉为王。从火星文流行开始,生僻古字开始变身为表情符号,字义反成其次。易烊千玺曾办过两次生日会,一次主题是“燚”,音同“易”;又一次主题为“玊尔”,拆名中“玺”字,玉换作玊。

“囧”字是最具代表性的网络符号。这个字和“众”字大有渊源,最早见于卜辞“王往以众黍于囧”一句。囧地很可能是商代主要的粮食产区。囧字因为看似窗牖之形,由此引申为光亮、光明。

“人从众”这样视觉化的遣词造句,符合汉字形象性的特征。网络对怪字、奇字的使用,也不必大惊小怪,古来就有“载酒问奇字”的风气。

《汉书·扬雄传》载名士扬雄事迹:“刘棻(fēn)尝从(扬)雄学 作奇 字”,又载“(扬)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二事合为一语,于是有了成语“载酒问字”。

“使用怪字的传统在中国也没有断过,在六朝就有,有的是书写不规范,有的是存心标新立异。只是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格外兴盛。”学者白谦慎在《中国视觉文化中的语言文字游戏》一文中,探究晚明清初时人多好奇字的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文化普及度提高。晚明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商品经济极大发展,同时刺激了教育的普及和出版的发展。

二是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诉之于感官的刺激,追求娱乐性、戏剧性和商业性。戏曲、小说、笑话、切口、消遣性的读物变得日益流行。

网络语言对奇字的偏好,上述原因同样适用。

苏东坡画了一首诗

“修辞”一词出自《易经》“修辞立其诚”。

早在南北朝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即提出“省联边”和“调单复”的规则,省联边的意思是文章不可多用偏旁相同的字,调单复指文章要均衡字形的肥瘠和笔画的多寡。

上世纪30年代,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在汉语修辞学开山之作《修辞学发凡》中,把汉字字形的“视觉效果”纳入修辞学的范畴:“至于中国,以至写用中国文字的日本国,字形既繁多而又多少带有图形的性质,文章上这就不免很有些人在字形所致的听觉效果之外,并注意字形所致的视觉效果,而有所谓字面问题了。”《发凡》甚至把提行、空格、空行、书体、墨色等书写元素都视为修辞。

学者曹石珠在《汉字修辞学教程》一书中,归纳出“拆字、并字、减笔、增笔、借形、合形、联边、变形、倒字”等9种汉字修辞辞格。苏轼《晚眺》诗就是运用汉字视觉修辞的巧妙一例。

《回文类聚》载,宋神宗熙宁年间,辽使前来,宋神宗命苏轼担任馆伴,负责招待。辽使以能诗自矜,刁难苏轼。“东坡曰:赋诗,亦易事也,观诗稍难耳。遂作《晚眺》诗以示之。”

《晚眺》只区区12个字,“亭景画,老拖筇(qióng)。首云暮,江蘸峰”。八个字或长或短,或横或侧或缺笔,还有反写、倒写,由此构成了一首七绝:“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辽使自此再不敢言诗。

从和爽,能拆5个人?

在字谜、对联中,拆字大法很常见。把字拆明白是门技术活儿。

明代冯梦龙《智囊》中说,朱元璋在海宁和张士诚激战,做了个噩梦:“以头有血而土傅之,不祥,欲以应之。”朱元璋打算杀人圆梦,刘伯温进言相劝:“头上血,衆字也;傅以土,得众且得土也。应在三日。”三日后,海宁果降。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判词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甲戌本在此句下有脂砚斋朱批“拆字法”。如何拆字,争议颇多。“二令”可合为“冷”字,“三人木”可合成“夫休”一词,“一从”最难办,有人说或可合为“丛”字,但原本的“从”字应为“從”字,“丛”字不通。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学者严明认为“從”字可以拆成五个人加一个卜,五个人字就是“众人”,“卜”字加“一”字,是“上”或“下”字,于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合起来便是“上下众人冷,夫休”,可是“众人”才4个人,多了一个人怎么办?又有学者周策纵提出,把“一從”拆做“人上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为了“人上人,众冷夫休”。想法虽好,问题在于,“五个人”凑齐了,但又如何合为“衆”字的?

《古今谭概》载,明代大臣韩雍和夏埙二人行令,商定一个字里要有大人、小人,并用两句谚语作总结。韩雍说:“伞(傘)字有五人,下列众小人,上侍一大人。有福之人人服侍,无福之人服侍人。”夏埙接:“爽字有五人,旁列众小人,中藏一大人。人前莫说人长短,始信人中更有人。”精彩归精彩,“爽”字是“爻”部,拆不出5个“人”字。

话说回来,假日旅游经济,“人从众”是机遇,检验的是地方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即便人从众,也该让人人都能“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