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议!剧影联动:从“文化折扣”走向“文化增值”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电影与电视剧将进一步融合发展、取长补短、共同促进。 视觉中国供图 曾于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前段时间,接连有两部衍生于电视剧的电影上映,分别是《想见你》和《爱很美味》。两部电影的原版剧集拥有很高的口碑和关注度,奈何推出电影版后已无法再现电视剧的反响。电视剧版《想见你》评分超过9分,电影版勉强及格;《爱很美味》受到一部分剧粉的喜爱,而电影版的影响力局限于少数剧粉中,票房堪称惨淡。
成功的电视剧推出电影版(“剧改影”),抑或成功的电影推出电视剧版(“影改剧”),这样的剧影联动这些年愈发频繁,并日渐成为影视创作的一种显性现象。例如,《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一闪一闪亮星星》《扫黑风暴》《狂飙》等热播剧的电影版均在开发中。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大多数剧影联动并不算成功,陷入了1加1小于2的“文化折扣”尴尬。因此,如何从1加1小于2的“文化折扣”走向1加1大于2的“文化增值”,是当下影视行业剧影联动应努力的方向。
剧影联动的趋势
有数据统计,1995年至2014年的所有好莱坞电影中,有238部改编自电视作品,《星际迷航》《欲望都市》《青蜂侠》《霹雳娇娃》等“剧改影”作品观众都耳熟能详,最近好莱坞也屡屡传出《哈利·波特》《暮光之城》将拍剧版的消息。
不过,剧影联动在国内影视业务的广泛出现,是在2010年之后。《将爱情进行到底》《武林外传》《奋斗》《宫》《步步惊心》《微微一笑很倾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剧集先后推出了电影版;《和你在一起》《十月围城》《失恋33天》《重返20岁》《七月与安生》《前任》等电影相继推出过电视剧版。
剧影联动成趋势,首先在于电影与电视剧这两种艺术形式本质上的共通之处,它们都是运动的声画影像,以视觉与声音的结合为存在基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电影与电视剧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构筑了影视艺术这一重要的艺术类别。电影与电视剧的相似性与亲缘性,让彼此之间的互动、联动显得顺理成章。
起初,剧影联动还是比较个例的现象,直到进入IP时代,它才得以广泛出现,因为影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前IP时代,电视媒体风光无限,影视文化的生产总体上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创作者决定了用户可以看些什么,创作固然顾虑到市场需求,但更多体现的是创作者的趣味、取向和追求。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视频网站崛起,电视开机率不断降低,用户从传统媒体转移到互联网媒体,影视行业进入了供给过量的状态,内容生产者需想方设法夺取用户日渐稀缺的注意力资源。
继续开发业已成功的IP,是获取注意力资源“多快好省”的路径。因为事先有了电视剧或电影版的成功,这就减少了大量的试错成本,也降低了投资的不确定性。其次,成功的影视IP自带品牌效应和受众基础,在推出全新的电影或电视剧版本时,它们不必像原创故事那样需要大量的宣发投放才能让观众形成对故事的基本认知。再则,原有作品的成功积攒了大量的忠实粉丝,他们都是新的电影版或电视剧版的潜在受众,转化率较高。而一旦剧影联动成功,还有助于进一步挖掘IP的价值,扩大IP的长尾效应,获得更稳定的市场回报。
可以看到,剧影联动是影视行业在新形势下规避风险、增强确定性的新策略,而其中的关键点以及需要不断探索的是,如何让剧影联动发挥出双赢的功效。
“文化折扣”的陷阱
现如今,很多观众听到某部电影或剧集要推出剧版或影版时,条件反射都是“还是不要了吧”。并非人们天然就反感剧影联动,而是因为市面上大多数剧影联动的作品以失败而告终,观众对此“心有余悸”。有学者用“文化折扣”这一说法,来形容剧影联动所带来的1加1小于2的结果。
“文化折扣”这个概念,最早是用来形容跨文化传播时,因为传播地与接收地语言、观念、技术、思维、表达、阅历、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传播后文化产品的吸引力、魅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的现象。如今以“文化折扣”形容电影和电视剧这两种媒介在相互转化时,因种种原因导致的魅力削减,倒也恰中要害。
固然,电影、电视剧之间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和亲缘性,但它们本质上是不同的媒介,有着不同的创作范式和相对稳定的艺术特征,观众对它们也有各自的审美期待。电视是小荧屏,与观众的视觉距离很近,镜头运动会相对舒缓单调,大量使用特写和近景,避免给观众带来眼花缭乱之感;电影是大银幕,包容的信息量更为丰富,镜头语言往往具备更强更丰富的动作性,综合运用推、拉、摇、移、跟、升、降等手法提升镜头语言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电视剧的篇幅具有很强的伸缩性,短一点的可以是如今12集的短剧规格,长一点的话可以长达四五十集甚至更多,叙事上它拥有多样的节奏选择,可以闲庭信步、不疾不徐,可以家长里短、细水长流,也可以反转不断、跌宕起伏;电影的篇幅相对固定,基本上就两个小时,对故事的独立、凝练与完整性有很高的要求,更多经由画面而非台词交代信息。电视剧的观看环境既个性又多元,而且可以暂停、可以倍速、可以重播,可以随时进入随时退出,甚至有时只是一种日常的背景声和陪伴,欣赏氛围更为轻松多元;院线电影上映时观众需要进入电影院的密闭空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屏蔽外界干扰、全身心地投入故事中,它具备艺术欣赏的特点,对故事的沉浸感提出更高的追求……这意味着,无论是“影改剧”还是“剧改影”,均有必要根据新媒介的特征在叙事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从早前的《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咱们结婚吧》到如今的《爱很美味》,这些“剧改影”作品在口碑或票房上的失意,很大程度上源于创作者并未在镜头语言上做出新的调整。比如《爱很美味》,从故事的节奏到镜头的调度都非常电视剧化,观众就像是在电影院看了两集电视剧“番外”,又有什么必要特意买票进入电影院观看呢?
从编剧角度来看,剧影联动背后的故事文本调整,其难度可能并不亚于一个原创故事。原创故事就像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写写画画,充满无限可能;而如果是同一故事的剧影联动,主要人物的设定、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主题等都是给定的,就如同一篇有种种限定的命题作文,编剧只能在种种限定之下根据新的媒介特点做出新的表达,既得让原作粉感到满意,也要让未看过原作的观众能够进入故事、接受故事。一旦新表达无法实现,甚至导向胡编乱造、画蛇添足,“文化折扣”就产生了。就比如剧版《想见你》的故事已经非常完整,影版无法做到新的延展,也无法在剧粉和新观众的需求上做到均衡,最后不免左支右绌,成为纯粹的贩卖情怀之作。
“文化增值”的可能
当然,1加1大于2的可能是存在的。如果说1加1小于2是一种“文化折扣”,那么1加1大于2就是“文化增值”,是不同媒介在联动中的相互成就、相互辉映。对于制作方而言,剧影联动带来的“文化增值”是对IP有效的二次开发,可以将IP价值最大化;对于观众而言,“文化增值”有助于延长作品的观赏期限,加深观众与作品的联结,帮助观众获得更深刻更难得的审美体验。只是,如何让“文化增值”成为可能?
要在剧影联动过程中,让不同的媒介找到与之相契合的镜头语言。如果是“剧改影”,那么镜头语言需要更强烈的“电影感”,从色彩、摄影到构图、剪辑都更具特色和个性,让它具备在大银幕上观赏的美感。譬如从电视剧《悬崖》到电影《悬崖之上》,镜头语言就从比较中规中矩的电视剧调度转向纯熟、流畅、精巧的运镜编排,有效而集中传达出凛冽、冷峻和冷酷的气质。如果是“影改剧”,比如从电影《秋菊打官司》到40集篇幅的电视剧《幸福到万家》,电视剧加入了大量家长里短的内容,镜头语言平实、朴素,哪怕观众偶尔分神也不影响内容的接收。
形式上的转换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剧影联动时,要能够妥洽自然地联结起剧和影各自的故事,既能让彼此相互借力、进一步拓宽原有IP的深广度,也能让它们在脱离彼此后仍可以是自成一体的故事。
当前,不少创作者将剧影联动当作原来故事的一种延伸,《想见你》《爱很美味》都属于此类,这让剧影联动更加贴合原来的作品、更为原汁原味,对原著粉也更为友好。只不过,这两部作品都让影版成为剧版的“附庸”,影版缺乏作为一部全新电影的独立性,脱离原著就难免显得突兀和琐碎。如今回过头看,2011年的影版《将爱情进行到底》为我们提供了基于剧版不俗的改编思路。电视剧中,男女主人公没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给观众留下深深的遗憾。影版续写了剧版的故事,并为两人安排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它满足了原版观众彼时的“遗憾”,而对于不甚了解剧版的观众而言,影版三段式故事也是理解时间、命运与爱情的一个有效切面。
另外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是,剧影联动时并不拘泥于原有的故事框架,而是跳出这个框架,对原有故事进行合理的发展,让剧和影成为同一个故事宇宙里不同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这是好莱坞漫威宇宙的熟悉操作。在这一点上,国内的影视剧创作中,从电视剧《悬崖》到电影《悬崖之上》、从电影《唐人街探案》到剧集《唐人街探案》,也都做了不错的尝试。《悬崖之上》讲述的仍然是主人公周乙的故事,但时空背景不同、主体故事不同;网剧《唐人街探案》的主人公并非电影里的唐仁,而是唐仁的徒弟林默,由林默进一步拓展了“唐探宇宙”的叙事容量……
在影视工业不断进化、观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观众的分众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当下,电影与电视剧将进一步融合发展、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基于同一IP的剧影联动也会更加普遍。除了形式上的流畅转换外,更关键的是有好的故事作为依托,各自的内容也能够立得住,并在联动中拓展故事宇宙、增强IP的生命力,而这正是1加1大于2的“文化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