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早年陈道明 因演《末代皇帝》一举成名:“我希望按人的逻辑来演”

文/李西九

陈道明,一位作品多产,跨演电影和电视剧的国家一级演员。1955年4月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绍兴。1985年因电视剧《末代皇帝》一举成名。之后,一发而不可收。

电影代表作有:《我的1919》中饰我国著名外交家,驻美公使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为处于被列强欺凌的中华民族力争主权,奋不顾身;《英雄》中饰为天下统一,不惜杀戮无辜,性格多面的秦王;《归来》中饰文革时期,从劳改农场逃回家,女儿不认,妻子失忆,只得每日陪伴她去车站接自己,直到终老的陆焉识。

电视剧代表作有:《康熙王朝》中饰可与彼得大帝媲美齐名的,文治武功堪称“大帝”的康熙;《围城》中受旧文化浸淫,人性不得不扭曲的方鸿渐;《长征》中围剿红军失败,举起拐杖训斥部下“你们有谁能带出这样的队伍?”的蒋介石。

陈道明还有他人所不及处,是他的文化底蕴,勤于思考,修身养性,因而报刊上时有摘登他富有哲理的文章,受人称道。

记得是1985年的一天,我寻到他简陋的棲身处,交谈后请他弹了钢琴,並拍照后,回武汉写了《在“溥仪”的斗室里》。发表后,照例寄给釆访对象一本《电视月刊》。不久收到他用有功力的毛笔字写的来信,平和中見胸有成大事之志。

这次将《斗室》改题为《早年陈道明》收入《人物写作集》,是因为他现已是功成名就的大演员了。重读当年三十多年前的拙作,如看发黄的旧照。以下是原作。

在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中扮演十五岁至三十九岁溥仪的演员是陈道明。

陈道明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演员,198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师资班,在毕业汇报演出的话剧《无辜的罪人》中扮演聂兹那莫夫。我在四年前看过这个话剧,至今,那位英俊的俄国青年——聂兹那莫夫,留着浓密的卷发,脖子上挂着母亲年轻时代的微型肖像的形象,还留在我的记忆里。不过现在坐在我面前的陈道明,却剪成短发,穿着短裤,脸是微黑的。

“我今年三十,三十而立的人,演十五岁的少年,我担心演不像。”陈道明说。

“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瓦尔瓦拉·瓦西里耶芙娜的扮演者,从少女演到老太婆,还基本上没化什么妆,人家不是很成功吗?”我说。

“怎么能跟人家比呢?”他笑了笑,或许是谦虚,或许是觉得创造角色并非易事,话题自然转到塑造溥仪这个形象上来了。

“我访问了溥仪的胞弟溥杰,他是一座活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使我了解到溥仪的一些生活细节。以后,我平时体验溥仪的行走坐卧的习态,感情的表达方式,甚至说话的语调和手势,都从这位老人那里获得不少启示。另外,还同清史专家进行了长谈,听历史讲座,看从文字、图片到实物、电影等有关资料,又增加了不少历史知识。在记录大量笔记的基础上,我做完了案头工作。所谓案头工作,就是谈对角色的理解,谈创造角色的努力方向和途径。”

“对溥仪你有什么看法呢?”我问。

“我不想带着框框来演。我希望按人的逻辑来演。他处在过去那个时代,自有那一种轨迹。他后来处于新的时代,又自有另一种轨迹。即使在他当木偶的时代,他还是人,当然,是那个阶级的人。要演,就应按着时代和阶级对他的制约,还有他本人性格的逻辑去演。

陈道明略有点激动,他猛吸了几口烟,又说:“表现薄仪,我认为忠实于他本人,是不难做到的。但目前并不是这样。比如现实生活中的薄仪,他对女性是毫无兴趣的。可是, 在拍与婉客结婚的那场戏中,硬要演成两人眉来眼去,卿卿我我,这有什么必要?这是部历史片嘛,塑造的人物应该还原人物。”

“你问我薄仪的性格,对他的看法?实在要评价,我想他是文人加纨裤子弟。玩乐、专横、软弱,一肚子狂想,有些神经质,这是环境的产物。我的主戏在天津,现在只拍了四场。”

我要求陈道明谈谈演这几场戏的体会,他淡然一笑,竟婉言拒绝。究其原因,他说:

“《末代皇帝》还未拍完,我演得怎样,还是让片子出来后由观众评价吧。再说,我和爱人也约定好了,不愿意宣传我们,又不是名人。”

“你爱人是谁?”

“杜宪。”

杜宪?不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吗?陈道明见我面有好奇之色,便说:“她原来是北京门头沟一个工厂的炊事员,干了七年。后来,高考恢复后,她通过自学,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后分到了中央台。”一个普通的炊事员,成为亿万电视观众所瞩目的、为不少年轻人所仰慕不已的电视播音员,这点,我也没想到,况且,她的屏幕形象又是那样端庄、秀丽、温文、甜美。

不过,我还有另一个想不到,那就是杜宪目前的苦处。由于已有身孕,她只得住到父母那里,父亲是清华大学的物理教授。这样,每天上下班,她都得挤三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做过母亲的人都会理解,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挤车,对两个生命来说,都不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

“难道不能想办法解决吗?比如搬近点?”我问。陈道明苦笑了一下:“往哪儿搬呢?我们住的这间房,原是电视剧艺委会的办公室。现在艺委会搬走了,这间房子旅馆自然收回,已经催我们搬家多次了,你看,东西都打上包了,可就是没地方去呀!”

我在见到陈道明之前,别人就讲他说不定搬走了,看来,他还得在这儿赖一段时间呢。在房间里,立着一架钢琴。我不由问到他们夫妻俩的工资。回答是,两人都是五十四元的基本工资,这又使我有点意外。在屏幕上出现的享尽荣华富贵的“皇帝”,现实生活中只能算是“寒士”了。那钢琴,大约买下时总付出了一些牺牲的。“皇帝”在眼下的窘境之中吃些什么呢?回答是:拍戏跟着剧组吃,没戏时回家(如果还可以称作家的话)泡点方便面,或在下面的小摊子上打游击,陈道明说时还用手指了指楼下。是呀,谁能够天天下得起馆子呢?这是“光屁股坐花轿”,陈道明自嘲地笑道,同“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一样,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真实写照。

可是,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我的采访对象还在利用不当“皇帝”时的空闲时间赶写剧本呢!

“在拍《一个和八个》时,我们当时的剧组住在祁连山下。同当地人聊天时,听到不少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出门是大戈壁滩,雄浑苍凉,一望无垠;大西北人的粗犷豪迈,嘻笑怒骂;还有当地的习俗民风,人情世故,使我产生了写作意念。陈道明简述了一下情节,看来,他还很有点想象力呢!祁连山下的大车店里,有一位女店主, 她打交道的人既有被逼杀人的农民,又有国民党的逃兵,既有八路军的伤员,又有穷凶极恶的日本兵。我们的作者希望通过这位不平常的妇女的传奇性遭遇,反映出大西北四十年代的风貌和动荡,揭示人民觉醒的历史趋势。

陈道明诚恳地对我说过,不希望成为采访对象,但愿意成为朋友。我则希望,他这位人们所感兴趣的采访对象,能给读者留下点什么,作为朋友,我更希望他能使溥仪的形象,能还原于荧屏。

作者简介:李西九,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许家坊乡杨家坪村人,土家族。在武钢三中、武昌水果湖中学读过书,在湖北省钟祥市东桥镇团山村当过五年半中国农民。后招工到武钢在子弟中学教书,在中小学教育处参与教育志编写。招聘到湖北电视台《电视月刊》后,做编辑、记者,后评聘为主任记者,并任办公室主任、人事科长和湖北电视台纪检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创作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毛泽东在武汉的故事》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江西卫视等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