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熬过苦难的马三立,终于等到平反,回到城里却发现房子没了

相声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地方,好像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逃不掉被质疑的命运。

在相声界有除了公认的相声大师侯宝林之外,还有一位泰斗级的人物,他就是马三立。他是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的儿子,侯宝林的师叔。马三立之所以被称为泰斗,不仅是因为辈分高,更是因为在相声艺术上的成就和造诣,因为对待人生淡泊名利,从容洒脱的态度,还有和观众打成一片,低调接地气的为人处世方法。总之泰斗不是随便能赋予任何人的两个字。

就是这样一位公认的相声泰斗级人物,也会有人对他发出质疑。有的人觉得他在相声上的成就不如侯宝林,面对相声的改革和推动,没有起到应有的领军作用;甚至还有人说马三立的相声就是脱口秀,作品没有结构和深度。

和马老在那个特殊年代所受到的冲击比起来,这些质疑的声音就微不足道。当年马老和儿子马志明被下放到农村,经过11年的苦难生活。那个时代的相声演员集体受到了冲击,就拿马老所在的天津曲艺团来说,基本所有的演员都被下放了,但是大多数的演员是去到了工厂,像马老直接被消掉了城市户口,下放到农村牛棚改造的,是并不多见的。

在当年天津南郊北闸口村,马三立一家安顿了下来,刚开始只能借农民的房子住,后来盖了两间土坯房,算是有了自己的家。当时小儿子马志良被大队派工,参加一些重体力劳动,马三立带着身体比较弱的马志明干一些轻活。生活条件艰苦,还要面对经常的批斗,马三立咬着牙忍者。要活下去,是当时他唯一的信念。

后来少马爷马志明回忆那段苦难的岁月的时候,非常佩服父亲的心态。他说父亲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还是保持乐观,而且每天早晨起来都要做自创的保健操,踢腿、摆臂、弯腰。有些熟悉马老的观众知道马老还有一个自我保健的秘方,就是“磕牙”,这样对坚固牙齿非常有好处,后来马老一直到晚年高龄的时候,牙齿都非常好,和常年磕牙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在下放的那个时段,马老每天可以练健身操,但是不敢“磕牙”,因为这个磕牙的动作当初在牛棚时曾被说成对神会主义咬牙切齿。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马三立依然没有忘记练功,在没人监视的情况下,他会小声悄悄背“趟子”,就是像《开粥场》、《夸住宅》、《八扇屏》中大段的贯口。马志明回忆,当时父亲说也不知道还能不能用到这些,但是从小就学,总觉得舍不得完全放下。

马三立就这样熬过了这段艰苦岁月,当他听到宣布自己平反,可以回到曲艺团工作的时候,他流泪了,这是这么多年他第一次,也是唯一的流泪。

熬过苦难的马三立,终于等到平反,回到城里却发现房子没了。

马志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父亲被接回天津城里的时候,来了一辆帮着搬家的大卡车。装完东西后,父亲马三立习惯性地车后面爬,由于车太高,马三立怎么也爬不上去。来接他们的人,是一个当年的造反派,人很厉害,也经常打人。不过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状态,人也和气了很多,他让马三立做到车的前面去。

马志明当时就在父亲身边,他回忆这段场景的时候虽然语气很平静,但是依然能感受到他忧伤的情绪。面对自己的父亲,一个知名的相声演员,在已经平反的情况下还是显得那么无助。少马爷在回忆时甚至说出了那个造反派的司机的名字。他说他当年打人很厉害。少马爷说那个人名字的时候没有任何忌讳,面对曾经给他们父子和家庭带来过伤害的人,他虽然没有咬牙切齿,但是平静中充满厌恶和不屑。

马三立终于回到了城里,然而直到这时,他们父子才发现,原来南市住的那个小院已经不属于他们了,自己的房子没了。

在农村生活的这么多年里,马三立已经能做一些简单的农活,平时也帮着老伴种些蔬菜。后来他甚至学会了木工,还说如果木料足够,自己完全可以做出家具。回到城里,虽然又可以回到舞台上表演,但一家的生活又面临着重新开始。

知道了马三立的这些经历后,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那么淡泊名利。马老通过自己多年的坎坷,明白了名利只是锦上添花的事,而真正面对生命的不自由和危机时,名利毫无作用。

也正是因为马老的经历,才让他多年以来一直深入接触普通劳动人民,于是他后期的作品基本都是反映市井人生。艺术本无所谓层次与高端,也没有必要非要贪图高大全,能够深刻反映有一部分人的喜怒哀乐,就是好的文艺作品。

马老就做到了这点,听他的相声,就像听邻居拉家常,所有的包袱和笑料,就好像昨天刚从邻里之间听到。所以马老的相声亲切自然,娓娓道来。

马老在下放的过程中受过这么多苦,落实政策回到城市,又面临着无家可归。可能有的人面对如此艰难窘境会崩溃,会痛不欲生,会不知所措。但马老并没有沉溺在过去和现实的困难,而是没有在乎生活的困苦,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享受劫后余生,享受还能上台表演的喜悦之中。

马老之所以被称为相声泰斗,绝不只是因为因为辈分和年龄,而是因为他将人生的苦难和挫折都化成笑声,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人们听了这样的作品,会感到快乐,更会在快乐之后感受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