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不励志的讽刺电影:当公平被当作幸福

最近听说由威尔·史密斯父子出演的《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打着“影院开门、幸福敲门”的旗号在国内重映了。我一直都听说过这部口碑票房俱佳的电影,但并未看过,所以,在其重新上映之时,就在网上找来看了一遍。虽然这部讲述底层推销员通过自身努力战胜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先成为股票经纪人并最终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号称励志,但总体看下来却发现,这部电影在其所谓励志的外衣下却包含的却是一个讽刺与揭露美国当代种族问题的内核;而这点在新冠病毒肆虐和由黑人佛洛依德之死引发的反种族游行和暴乱横行之时的美国来看尤为明显。

《当幸福来敲门》的英文原名叫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虽然把happiness拼错了,但直译还应该是“对幸福的追求“。这个标题来自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前言中提到的天赋人权:“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所以,也就是说,虽然电影标题中并没有包含“人人生而平等”的字眼但却暗含着这个意思,而且电影中威尔·史密斯扮演的那个克里斯·加德纳也提到了这句话,所以,可以认为电影标题中是暗含“人人都有平等地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个意思的。如果这样,这部电影表现了这个意思吗?

在我看来,并没有,相反,这部电影处处都在暗示与“人人都有平等追求自由的权利”理念背道而驰的现实。电影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是一名生活在旧金山的黑人推销员。他从小聪明好学、勤奋努力,对数学尤其有天赋,更是因为其脑子灵光被朋友们戏称为“大头”。可就算他有着一个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成功人士所需要的一切优点,但他只是高中毕业,过着动荡的清贫生活,而且这生活在微小变数面前不堪一击——如果他一个月没能卖出两台骨密度扫描仪,他就租不起房子吃不起饭;而且,就算他卖掉了所有的骨密度扫描仪,各种欠费罚款也可以让他在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在电影中,他先因为违章停车而被警察逮捕,被罚光了所有资产,差一点没赶上公司招聘实习生的面试。而当他终于卖出所有囤积的扫描仪、有了一点积蓄之后,国税局又罚没了他的所有存款。就这样,克里斯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儿子流离失所,从住厕所到和一群流浪汉抢教堂的救济床位,最后身无分文,只能靠卖血才能继续生存下去。而与此同时,电影里也表现了白人精英阶层的奢侈生活。就在克里斯父子俩还为晚上去哪睡觉而发愁时,他带着儿子拜访了他的潜在白人客户。这位潜在客户家住花园大宅,开敞篷豪车,同样是看球赛,克里斯父子只能坐在离赛场最远的位置上,而这位客户和他的儿子却拥有私人包厢。而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源是什么?是克里斯不聪明还是他不努力?都不是,而是阶层固化把通往上层的通道关闭了,这把像克里斯一样聪明勤奋之人上升的可能降到了最低,这在现实中,让像他的人无论怎样努力都始终徘徊在打工—挣钱—缴费—无存款—继续打工的泥淖之中而无法抽身而出,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哪怕是很小的变故可能让之前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在电影中,克里斯试图跨越阶级的努力被用一种隐喻的手段十分清晰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或为了追回他被人抢走的扫描仪,或为了上班不迟到,或为了其他什么原因,他一次又一次地冒险横穿车水马龙的马路,直到最后一次他被车撞翻在地。马路对面有什么?有他养家糊口、赖以生存的扫描仪,有他全部的希望与梦想,更有那个让像他这样虽聪明勤奋但却一生只能跻身社会下层人士踮起脚尖都够不到的幸福。

而这幸福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和别人一样能够拥有上学工作机会上的公平。当克里斯被警察释放、顶着一头的油漆、穿着背心夹克一路狂奔去面试时,面试他的白人上司们都衣冠楚楚地坐在会议室里,在谈笑风生间就已经决定了别人的命运。为什么决定他人命运的人是他们而被决定命运的人是克里斯?更重要的是,就算克里斯被公司录取得到了他所认为的幸福,而和他的白人上司们相比,他所获得的幸福,无非是人家世界里的公平。而当一个族群的成员把另外一个族群成员认为理所应当的公平当作自己的幸福时,那么有问题的一定是这个社会。

而电影中还有两个细节证明了克里斯是把别人的公平当作自己的幸福。其中之一是他儿子的幼儿园教育。因为克里斯和他妻子琳达收入不高,所以他们那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极其可爱的儿子小克里斯只能被送往一个条件环境都一般的幼儿园——幼儿园外墙上不仅把如此基础的单词happiness都拼写错误成happyness了,而且还写着美国骂人的脏话。不仅如此,这个幼儿园几乎什么都不教,只给小孩看一些成年人看的电视剧,而这都不是小克里斯应该受到的教育。可当克里斯与幼儿园的管事人员交涉此事时,管事人员却说,你爱来不来,反正我们就这样,你还欠着我学费呢。克里斯只能悻悻离去,最后连保护自己儿子不被大狗吓到的目的都没有达成。可想而知,克里斯不是没有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他的儿子小克里斯也是聪明可爱,但他对改变现实实在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如果他的儿子能够得到平均水平的学前教育,他也许就会感到很幸福。而如果他后来不是成了百万富翁,他儿子也许还是会一直输,直到小克里斯成了另外一个翻版的大克里斯。

而另一个细节则是上司把克里斯的最后五美金要走了。当在公司当实习生的克里斯已经几乎快身无分文时,他在公司门口遇到了他急需打车的白人上司。上司笑容可掬地借走了他最后的五美元,然后上了车扬长而去。这五美金对于白人上司或者说任何一个有正经工作的人来说都不算什么,可对克里斯来说就是天壤之别。所以,当他把最后五美金借给上司之后,自己就只能卖血为生。虽然上司最后把钱还给了克里斯,但这个社会在之前已经把他逼到山穷水尽了。

张载曾经说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虽然对身处苦难中的人来说有着一定的鼓励作用,但未免过于浪漫化苦难的意义。对于克里斯这样的人来说,如果不是极小概率的事件,所谓的艰难困苦,并不能玉他于成,反而会给他带来更多的艰难困苦罢了。电影之所以是电影,就是因为它会把现实生活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概率事件拍出来,让人误以为是人人可以复制的成功励志之徒。所谓人人都可以平等地追求幸福,在克里斯那里,只不过是公平,只不过是平等。而当他把公平当成幸福时,他所谓的幸福,也只不过是电影标题中、拼写错误的happyness而非正确的happiness了。所以,在托马斯·杰斐逊自由平等光芒照耀下的追寻幸福,只不过是电影又一次对美国社会的讽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