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专访导演张永新:拍摄《觉醒年代》时,几度热血沸腾

电视剧《觉醒年代》预告片(02:35)“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过程为主线,串起一部建党史”,有网友用这样一句话概括电视剧《觉醒年代》。这部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开播至今,已在豆瓣上收获8.8分的超高口碑。很多年轻观众对这部剧给予了好评,无论是剧本水平、演员表演,还是服化道具,视听语言,都做到了近几年历史剧中的一流水平。

《觉醒年代》海报导演张永新,此前执导过《风车》《马向阳下乡记》《军师联盟》等口碑好剧,此次刚接到《觉醒年代》这个项目时,第一反应却是忐忑。“不敢接,主要这个题材太大了,而且剧中很多人物都太深入人心,李大钊先生、陈独秀先生、鲁迅先生、蔡元培先生、胡适先生......担心自己完成不了。”踌躇数月,后来是和制片人刘国华推心置腹谈了四个半小时,讲这个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张永新才做了决定,要承担这个重任。

张永新提出,回溯百年前的中国,“为什么在那样一个时代,我们有一个又一个的熠熠生辉的、大写的名字出现在中华历史当中,这和百年之前我们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受尽欺凌的状况是分不开的。”那个时候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才能触动那一代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年轻人奋起,让他们挽狂澜于既倒?“我们查证的历史资料中的民国,绝不是某些人形容的一个风花雪月、满面春风的时代。那是一个饿殍遍地的时代,那是一个我们任人宰割的时代,那是一个被帝国主义欺凌、中国人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都是二等公民的时代。”因此,张永新表示,“特别愿意把百年以前的热血与激情呈现出来,让今天的年轻朋友们能感受些什么,思索些什么。”

“我们无法否认的是,精神之光、觉醒之光永远是人类奔赴未来的指路明灯。只有这盏灯在我们前方,才能激励一代代人向前行,才能排除万难,打破黑暗,拥抱光明,才能真正奔赴春暖花开的时代。”张永新这样说道。

澎湃新闻:在这部戏上主要功夫放在了哪些方面?或者说你觉得要做好这样一部宏大的作品,可能它最重要的是抓住什么?

张永新:这个题材太过于宏大,所以工作也千头万绪。我作为导演负责二度创作,这里涉及灯服道化、环境、人物状态,包括音乐、调色、特技等方方面面。而且这次我们提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创作要求,比方说在这个戏里,我们在叙事上想要有创新,用到了一些象征、隐喻的呈现手法,而这些呈现需要各个职能部门的配合。

最关键的是演员,这个戏它有特殊性,剧中出现的这些有名有姓的人物,每一个人拉出来,都可以拍成一部非常好的历史大剧,更何况这些人物汇集一堂,我们要一起呈现。而且咱们这个戏,怕的就是最后拍出来,里面的人物观众不认可,他说这个角色不是鲁迅,或者这个角色不是李大钊,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那就是我们创作上的失败了,所以难度也是非常大。

澎湃新闻:刚才也提到,这个戏里用了很多隐喻的手法来展现那个时代。观众也是做了很多讨论的。在做这样一些视觉、镜头的设计时,你跟团队是怎么沟通和设想的?

比如咱们中华文化里传统的赋比兴的手法,我们可以把它引用进来。在我们这个戏中,拍了大量民国初年的思想者和文化上的开拓者,使用这样的修辞手法,具有一个天然的合理性。

我们也做了尝试,把镜头语言做成带有隐喻性质的叙述策略。目前来看这个策略,我觉得观众看明白了。这是让我们创作人员很欣喜的一件事。

毋庸置疑,《新青年》是真的引领着一代人向前

澎湃新闻:以《新青年》这本杂志的创办过程为主线讲述建党故事,这个是之前作品里罕见的。以这样一个视角来切入那个时代,作为导演,感觉最大的叙事难点是什么?

张永新:选择《新青年》作为我们这个戏的灵魂,是这个剧本的创作过程当中的一个必然。因为这个故事讲的是从1915年到1921年,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到建党这么一个思想流变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毋庸置疑,《新青年》是真的引领着一代人向前。它是一代青年们觉醒的关键一步。

这样的爱国热情和壮怀激烈的感受,我们有责任在100多年以后,用影视的形式呈现出来,虽然难度很大,但是值得的。

“我要做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在现场我们演员说出这些台词的时候,监视器后我和主创们,听得都是热血沸腾。不止一次我们在现场拍完一场戏,大家自发鼓掌,我能观察到每个演员甚至是群众演员,他们的眼睛是晶莹的,是干净的眼神,我们真的为我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些话不是我的溢美之词,是我实实在在的感受。

举一个例子,我们剧中的文化礼仪顾问,你可能想象不到,全是20多岁的年轻人。在我接触的那些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种种不足。我觉得我们没有资格去指责年轻,年轻不是无知,年轻不是幼稚,恰恰我在我们团队年轻人的身上,我看到的是年轻人更具有博大的胸怀,更具有钻研的意识,更具有那种锲而不舍研讨学术的精神。

在今天,年轻人并不是对西方舶来品无条件的接受的,他们善于寻找和发现我们传统文化里那种美的东西,那种与时俱进的东西。这些方方面面反映出来的,都是我们文化在当下的一种勃勃生机。可以说传统文化不像一件旧衣服,脱下来就可以随便扔掉,而像空气一样围绕着我们、滋养着我们,我相信中华文化的复兴指日可待。

马少骅饰蔡元培澎湃新闻:剧中蔡元培先生的北大就职演说,抨击了当时一些学生求学的误区:求学是为了升官发财,然后唯分数论,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文凭到手之后就以此活动于社会。其实这个放在如今也是挺尖锐的观察。你觉得理想主义和当下一些消费主义的冲突,对于青年人来说该如何去调和?张永新:我觉得蔡先生百年前那一番呼吁,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振聋发聩。说实话,理想主义和我们所谓的消费主义之间的博弈,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会存在。我们展现的是在百年之前,先贤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表达,在百年之后依然时时刻刻在警醒我们。

我也注意到这个戏播出那几个段落的时候,网上有好多年轻朋友在讨论,有人说:我看了先生这篇演讲后,更加自悔自责自己,光阴虚度,我需要重新梳理一下我自己学习的态度。我觉得这就挺好。那今天我们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回望百年以前的中国,再看看当下,我觉得每个有心的年轻朋友都可以去反观审视自己,在当下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浪洪流中如何安放自己?是有非常正向的价值和作用的。

澎湃新闻:现在回溯百年之前那段历史,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永新:我觉得回溯那段历史,我们要学习和收获的,是一种担当,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认知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不必矫枉过正,不必人云亦云,不必厚此薄彼。我们用一种坦然的成熟的理智的心态去看待我们的文化。

在建党百年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曾经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波折,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是我们总归要走到一个正确的道路上来,靠的是什么?我觉得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年轻人,他们身上那种自清自觉的意识,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作为心中最大的担当。这个意识只要不跑偏,这个民族就会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