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从《脱口秀大会5》看江梓浩的人生

《脱口秀大会5》开播以后,

我们见到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老脱口秀演员——江梓浩。

从《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到到第五季,他每一季都参加了,

但前四季每次比赛的结果都不够理想。

脱口秀大会1,籍籍无名。

脱口秀大会2,第17名。

脱口秀大会3,第3期被淘汰。

脱口秀大会4,第1期被淘汰。

01. 质疑与压力

罗永浩在点评他时,先是抛出一个问题问他:

“我有一个问题,我上一场就想问你了,你为什么要做脱口秀呢?”

在江梓浩回答“是因为热爱”以后,

老罗没有指名道姓,说了这样一句话:

“其实有的人一辈子,都只是一个烂脱口秀演员。”

指桑骂槐,句句扎心,还建议他转行,考虑直播电商。

这些话对一个想在舞台上有所施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伤人的。

但更令江梓浩在意的是同辈压力。

他在笑果训练营曾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那届的第一名是庞博,也就是后来第一届脱口秀大会的总冠军。

他曾自嘲:“那是我最接近庞博的一次。”

和他关系最好的王勉——后来也获得了《脱口秀大会》第三季的冠军。

成名以后,他所参与的综艺五哈,合作的明星都是鹿晗、邓超这种大咖。此外各种节目、广告,接到手软。

连其貌不扬的广智、志胜,也靠着CP和节目中可圈可点的表现获得许多观众的青睐,更不用提后来靠文本出彩的鸟鸟、靠模仿出彩的豆豆等新人。

好友日渐忙碌的工作行程、与自己逐渐减少的交流,新人稳步提升的脱口秀实力与人气.......层层加码的焦虑,在江梓浩心中堆积发酵。

夹杂连连比赛带来的失意与焦躁,

江梓浩最后在第五季“炸”了。

他在第五季的舞台上,调侃自己对于年少得志那群人生活的不理解:

“头等舱无非就是多给你一双一次性拖鞋,这种东西,你自己带不就好了吗?”

提到自己对于他们的想法, 他咆哮道:

“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可以年少得志的。”
“你们觉得我就是嫉妒他们,对啊,我就是嫉妒他们。”

同辈成功带来的羡慕嫉妒很容易就引起了观众共鸣。

江梓浩的演出效果出奇的好,

连大张伟都说:

“因为我觉得厉害的人呢,让人只是说(觉得)很厉害,但是可爱的人,才会有人爱你。”

这一次,江梓浩终于拿到“观众缘”的入场券,

他不再只是站在台上用脱口秀娱乐大家,而是真正走到观众心中去了。

02.稚嫩与错配

江梓浩“迟到的”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

他太干净了。

翻看许多优秀脱口秀表演者的作品,我们能发现这些人大多有足够丰富的背景经历去加工,

比如邱瑞吐槽曾经的公司老板,何广智吐槽月薪一千五、住在地铁终点站的体验、思文吐槽婚姻......

但江梓浩的履历干净简单得有些“另类”——大学毕业以后,因笑果培训营第二名的出色成绩,直接签约了笑果文化。

从学生状态无缝接轨脱口秀演员,他缺少了普通职场生活的素材积累阶段,

因而哪怕在技巧上炉火纯青,

在内容和表达上,他始终难以触碰到观众“痛点”,因为他不够了解。

另外,江梓浩的创作风格与观众的喜剧偏好有出入,这也是他遇冷的原因之一。

在《某某与我》的纪录片中,

江梓浩提到对他创作影响很深的几个人:

周星驰,黄子华,Dave Chappelle,Ricky Gervais。

前两位是粤语区非常出名的喜剧大师,尤其周星驰,曾在许多电影里以“无厘头”桥段搞笑闻名。

无厘头就是纯搞笑,没有太多观点的宣泄,不会让人看完“笑中带泪”。

梓浩深受其影响,这点在过往一些漫才表演片段中可见。

但一部分观众对于这种形式的表演不买账。

毕竟从小做惯了语文试卷各种阅读理解的中国人,基因里对于“深刻性”是有些追求的。

无论是舒婷《致橡树》里借着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表达爱情观,还是鲁迅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里,对比百草园的欢乐与三味书屋的沉闷,表达对于顺应儿童的天性认可,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才是表达的正统。

“言之无物,但有趣” 的表达在中国大陆这片土地上,终究是“次等”的。

这是梓浩表演脱口秀第一次遇到的水土不服。

另一位影响他很深的是Ricky Gervais,这位金球奖颁奖典礼的主持人以“毒舌”“尖酸”的表演风格著称,他曾在颁奖礼上公开嘲讽娱乐圈人士私生活混乱。

梓浩深受影响,喜欢这种“贱贱的表演风格”,

他认为:

“很多冒犯不是在于它冒犯,而是在于它好不好笑。”

但脱口秀这种舶来物目前在国内的根基并不深,

观众对于“冒犯式”的表演其实尚未足够熟悉,因此接受度高低不一。

他在节目第四季模仿Ricky Gervais上演“嘴贱式”吐槽时,效果并不好。

这也是他在脱口秀表演上遇到的第二个“水土不服”。

最后,江梓浩的人设——帅哥,也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

相比起“社恐”的王建国与“领导” 程璐,

“帅哥”这个标签给创作者发挥的空间其实很有限,也不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曾经节目上有过一位优秀的脱口秀演员Norah,

无意间给自己营造了一个“精英”的人设,

李诞曾评价她:“精英人设感觉太强,会影响喜剧的感觉。”

江梓浩和Norah遇到的是相似的情况。

观众想从喜剧中获得的是快乐,而非他人的优越感。

他的帅哥人设并没有让他的表演变得更讨喜。

但幸运的是,他在一系列比赛失利后,

捕捉到了年轻人之间相通的困扰——对于优秀同辈的羡慕与嫉妒。

这是他能在第五季大放异彩的原因。

03.生活的礼物

江梓浩的咆哮并非只是他个人的咆哮。

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年轻人的身影。

没有天赋异禀,一炮而红的机会,

也没有贵人相助、时来运转的机遇。

能做的只有积极努力,从不低头。

但是到头来发现,反复打击到自己信心的不是生活而是自己的表现。

江梓浩自述中也坦白:

“我一毕业就开始讲脱口秀。别人讲自己是个程序员,讲他一些工作的事情,我又没有。”
“后来我也想过,是不是做脱口秀太早了,很早就把一些东西消耗完了。而且我一毕业就进入这个行业,一直在榨取我的生活,就导致我后来的生活里只有脱口秀这一件事。”

他努力、焦虑,但是改变不了太多现状,

就像现在许多青年幻想功成名就,但发现能力跟不上野心。

怎么办?要不把能力跟上,要不放低自己的目标。

但江梓浩还找到了第三条路:跳出社会预期的陷阱。

正如他在节目中咆哮的那样:

“一个二十几岁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平凡和普通是常态,成名和暴富,是变态,他们才是有问题的。”

不是只有年少得志才是“活得好”的唯一标准。

我们太习惯破茧成蝶、厚积薄发,

习惯种种“励志”的叙事,

仿佛年轻人如果没有把生活过出“衣锦还乡”的结局,

就是对自己青春的亵渎。

但生活不是小说,不是只有卧薪尝胆和刀光剑影。

也不是韬光养晦,就一定能一飞冲天、杀出重围。

成功是多种因素的加和,一味强调“努力=成为人上人” 只是一碗毒鸡汤,喝太多不仅挫伤年轻人志气,也容易让他们陷进思维的死角。

努力固然值得宣扬,但是学会接受自己奋斗后也许无法一鸣惊人的事实,

更是一种可贵的修行。

电影《无间道》的开头,韩琛在对众小弟训话时说道:

“我这条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生活亦是如此,成功的“韩琛”背后对应着的是无数普通的“万骨枯”。

辉煌是小概率事件,普通才是常态。

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江梓浩在接受《人物》采访时曾说:

“我现在可以接受自己可能不会那么成功了。”

但他可能不知道,

这份“接纳眼前”的沉稳心态是历练给予年轻人最难得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