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晖“只认钱”
很多音乐人眼中,那位穿白T的CEO站在艺术的河对面,艺术家们在这边捕捞灵感,刻画人生,他在那头,自顾摸索闪亮的银币。
头图摄影 | 邓攀
换句话说,乐队带来的流量、出圈范围也没比得过嘻哈,但对沈黎晖来说,这不重要,流量、指数都不重要,“流量是马东焦虑的事情,看起来我们是在一个局里,但各有各的角色。”
分食蛋糕的还有太合音乐。
同样的逻辑,还体现在音乐节上。
结果名单公布后,杨臣刚被安排在了过载舞台(表演重金属等重型摇滚),场地不能更改,杨臣刚就把自己那首《老鼠爱大米》改成了重金属版。没想到,反而成了那年音乐节最大的惊喜。
当时沈黎晖也在台下,他看见摇滚乐迷看得特开心,还感谢他把杨臣刚请了过来:“草莓的观众有种自嘲精神,怎么着都能在里面找乐。”
那之后,草莓伴随着中国音乐节的井喷,也迎来了快速扩张复制的一段时期,如今,已然成为国内体量最大的音乐节。
有一年,摩登的宣传总监找到沈黎晖,说要申请草莓的宣传预算,被老板一口回绝:“丢不丢人?咱们什么时候干过这事,草莓的宣传费是零,那么大体量为什么不能把自己当一个媒体。”
在当天的采访中,我们还和沈黎晖聊了聊流量、摇滚乐以及人性,以下为对话内容,有删节。
“综艺都是闻着味儿来的”
你要搞流行音乐,根本没什么机会,红的人就那几个,对吧?剩下的流行歌手去哪唱歌都不知道。乐队的系统其实更完善,小的演出有Live House,再大一点,有像北展、工体这种演唱会,独立演出从小到中到大,然后就是大型音乐节,音乐节也需要很多面孔,所以作为一个乐队,机会比流行歌手要多得多。
《中国企业家》:全是情怀。
《中国企业家》:关键在乐队里新裤子也是大腕儿,大腕儿张口说生活过得不如意,就会让人觉得是不是乐队都活得不太行。
沈黎晖:就是说彭磊他说话吧,他有太多的……比如那天他接受采访,说我们这两年商业上收获挺不错,但我们还是觉得如何如何。同样这句话,到节目里他只说了后半句,但是你商业成功这句话就没说,对吧?
不过这几年你不管他商业上成功到什么程度,日常生活还是一堆事儿,而且看到青春确实也就过去了,不管你干哪个行业,总有一种最好的时代就已经过去了的感觉,从这个角度说,我能理解他。
《中国企业家》:庞宽说他觉得摇滚乐对年轻人来说已经过时了,但马东来找你的时候,好像你还在给他打定心针?
沈黎晖:几十年前,在全世界,摇滚乐是最主流的,唱片销量就是最好的,现在流行可能就变成了嘻哈和电音,如果看未来,我不觉得乐队这个表达方式会是主流。
但从商业角度来讲中国是滞后的,严重滞后,所以我和马东说,乐队是最后一个综艺金矿。几百个音乐节、几百个Live House,甚至有乐队能开工体演唱会,它已经是非常大一个市场,在这样的基础上,就能做成大众题材。综艺哪里有小众,综艺全是奔着大众来的。
综艺都是闻着味儿来的,思维模式跟我们完全不一样,综艺只看三个月,我投一个亿进去,这三个月能不能把钱拿回来?
《中国企业家》:所以一个音乐公司和综艺内容公司真的是完全不同的逻辑。
《中国企业家》:有期《乐夏》节目开头,马东号召乐迷把对乐队的喜好转换成节目的传播流量。
沈黎晖:当然了,这是他本职工作,流量是综艺最关心的。我们的思维是这个乐队签了五年合约,第一张唱片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唱片发行后他们要干吗?周期全是按年论的对吧?但综艺是按季度、甚至按周论,所以看待商业周期也不一样。
沈黎晖:因为现场音乐还是很厉害的一个线下场景,应该说是中国过去十年,音乐产业里发展最快的一个板块,而音乐节又是现场音乐里面发展最快的,所以音乐节的成长真的养活了一大票乐队。
《中国企业家》:像张亚东所说的:“在中国做十年钢琴教育,不如出一个郎朗”,巨星这个事儿你觉得还需要吗?
“新乐队得把老乐队干掉”
沈黎晖。摄影:邓攀
《中国企业家》:在音乐节上摩登最早开始商业化探索,经历了哪些关键的节点?
《中国企业家》:做音乐节过程当中,什么时候把数据纳入到决策中的?
沈黎晖:现在我觉得可能会好一点,可能赚钱的多了一点。
《中国企业家》:那你们呢?
沈黎晖:我们都赚钱。
《中国企业家》:草莓从头到尾都没有亏过钱吗?
《中国企业家》:为什么先后冒出来这么多音乐节,好多人都亏了,你们还能做到头部,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沈黎晖:因为摩登不是一个光做音乐节的公司,它还是一个品牌,是一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如果你有自己的制作团队,制作水准能保证。另外从成本来讲,它也比较合理。
当然摩登还是一个艺人经纪公司,我们自己艺人比较多,可能会省一点钱,但最重要的是效率高。比如说拟定一个阵容,可能别的主办方要搞两个月,在我们这可能一下午就协调完了,互相一个办公室一问,就把档期锁了,所以效率高。
《中国企业家》:现在音乐节的竞争还远远不到同质化的地步吗?但为什么总感觉每年扎堆的这几个音乐节好像都差不多。
沈黎晖:所以我为什么说烦,这新的乐队得把老的乐队干掉,对吧?你看着老家伙你也烦,确实也有这个问题。但对不同的城市,他们还是新面孔,所以这个且并不完,这些人还且赚钱呢。
《中国企业家》:如果从头部的影响力来看,摩登说唱艺人的上限会更高一些吗?
“只认钱是很好的赞美”
《中国企业家》:我们采访的时候,有乐队评价你,说你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只认钱。
沈黎晖: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赞美,因为我对他们的人性没有更高的期望值。比如乐队这些人,你帮了谁,然后谁会感激你,我对这些完全没有期望值,这样也会让事情简单一点。
有些乐队愿意自己干,只要约满了清清楚楚,互不相欠,大家遵守这些东西,那就各走各的路,挺好。其实对我来讲有这么一个成长是非常难的,因为我是一个艺术家出身,我也玩儿乐队的,我也牛逼哄哄的,对吧?这个过程对我还是挺难的。
《中国企业家》:如果淘汰艺人,标准是什么?
沈黎晖:我们不指着某一组艺人活,所以这些音乐人在摩登,有非常大的创作自由。不火的也没关系,我们认可你的音乐人身份,就愿意给你制作费,让你去过瘾。
很多人不能把他解约了,让他没饭吃,也不行。这里面有很多情感因素,你说谈钱,谈半天钱你还得谈情感,很多时候没法只认钱。
《中国企业家》:那现在怎么管理这些经纪人和乐队?
这个很难的,通常不在一个语言系统里,根本就没法工作,所以一般的经纪公司管不了这乐队。以前企业管理那一套,我们是最看不上的,现在也不得不搬过来了。
有KPI这事其实不太酷,但我觉得还是得有,要不然这公司也就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