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在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是人性无尽的“贪婪”

在1936年,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了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摩登时代》,这部影片是卓别林整个电影生涯的代表作品。这部影片通过一个被逼疯的流浪汉和一个可怜的孤女,表达了对这个所谓的“摩登时代”的深深讽刺。

作为默片时代最伟大的电影大师,卓别林的表演风格,在整个默片时代的后期,已经趋于在默片艺术上的完美。舞台演员出身的卓别林,在银幕上,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为其主要的表演特色。而卓别林的影片,除了能够带给观众欢笑之外,很多的时候还能够启发观众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有影迷说,卓别林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其实就是一个角色。永远的是戴着一个破礼帽,穿着一条肥裤子,脚上一双大头鞋,手上一个破拐杖,留着一个小胡子的流浪汉形象。这个流浪汉时而神经敏感,时而面带娇羞,时而一脸严肃,时而带点小坏。卓别林的这个角色,算不上老实,但是绝对善良,相对于基顿那个勤奋的小伙子,卓别林的这个角色更接近于市井中的常人,所以在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上,卓别林的流浪汉除了带给观众笑声,还往往要带走观众大量的眼泪。

卓别林的影片之所以让观众流泪,并不是因为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有多么感人,而是通过他的影片,银幕前的观众,总能找到自己的曾经为生活奋斗所遭遇的某个过往。当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对着一个强者尬笑的时候,当他面对着心上人一脸娇羞的时刻,当看着他在电影结尾时,留给银幕前观众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们总能从中找寻到自我在生活里挣扎彷徨的身影,感受到生活中无尽的无奈和辛酸。

为了监控工人的一举一动,当时的工厂中已经布满了摄像头,在查理试图在卫生间抽烟偷懒的时候,工厂经理可以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呵斥查理。这便是卓别林所要交代给观众的“摩登时代”。在影片中,科技的发展首先不是服务底层人民的生活,而是为了让工厂领导更好的监控底层人的工作,以此达到让他们的生产效率最大化。

而这些设定,就和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的喂饭机一样,无非是希望更大化地提高生产效率。而在现如今的工厂,工人们越来越机械化,而机器设备却越来越智能化。之所以这样设定,更重要的就是为了激发更大的生产效率。虽然生产效率是一个企业的命脉,但是对流水线上的工人而言,无限的强调生产效率,势必会造成《摩登时代》中查理式的悲剧,那便是在机械化的工作中,逐渐的让人的主观能动性降低,甚至会渐渐地剥夺了他们身上的人性。

在几次遭遇之后,查理突然发现了监狱是一个很好的去处,他在监狱里有吃有喝,还不用面对那种无休止,没人性的劳动。这是卓别林对当时那个时代极其尖锐的讽刺。在《摩登时代》上映之后,遭到了很多当时的资本持有者的抨击,认为卓别林试图用这部影片,在刻意的制造社会矛盾。

但是在历经了80年之后,人们愈加地发现了这部影片的内在含义,的确可能在表象上卓别林的这部影片的确将一些矛盾表现得太过尖锐。但是如果将这部影片,放在灵魂的层面上去探究,即使在80年之后,我们依然是生活在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

据说卓别林曾想着给《摩登时代》设计一个悲惨的结局,查理彻底疯了,孤女变成一个修女。但是卓别林觉得这样太过不近人情。的确是这样的,虽然每个时代总会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不同的人生百味,但是终究带给人们的,依然有幸福和快乐。因为潜藏在人们灵魂深处的人性,总会像影片中结尾所表现的那样,在黎明第一缕的阳光中,被彻底的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