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狩猎》豆瓣评分9.1:关于人性的三个问题,都在这部电影里

“世界上存在着太多恶意,但如果我们相互支持,那些恶意自然会离去的。”

你是否有过被人冤枉却百口莫辩的经历?舆论宛如潮水般的向你袭来,自己却毫无办法?如果没有,那真的是十分幸运,但如果有过这种经历,相信你一定能够对《狩猎》这部电影感同身受。

先讲一下故事梗概:卢卡斯在一所幼儿园任教,深受小朋友的喜爱,有天他从超市碰到了好兄弟的女儿克拉拉,她恰好迷路了,卢卡斯决定送迷路的克拉拉回家。

隔天上班,又碰到父母吵架自己站坐在外面的克拉拉,于是同样把她送到了学校,一来二去,克拉拉对卢卡斯产生好感,亲手给他制作了心形礼物,并亲了他。

面对这样小的一个女孩,卢卡斯直接拒绝了她,并对克拉拉说“亲嘴是妈妈爸爸之间的行为。”被拒绝的克拉拉否认这是自己的东西并跑开了。

令卢卡斯想不到的是,他的拒绝为之后带来了数不尽的麻烦和绝望。

晚上园长发现坐在黑暗中的克拉拉,并从她的口中听出来卢卡斯在对她进行性骚扰,第二天立刻停掉了卢卡斯的工作,并叫来了警察。

渐渐的小镇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所有孩子的家长开始疏远他,朋友排斥他,即使再后来克拉拉对这件事进行澄清,警察也证实了他的清白。

但小镇里的人也不再相信他,他们杀死了卢卡斯宠爱的狗,并扔进了房内,表达自己的不满,在超市孤立他,并对他拳打脚踢。

镇子里仇视的目光一直围绕着卢卡斯,即使最后他爆发了,换回来的也只是表面的友好。

这是一部2012年拍的电影,豆瓣评分9.1,115分钟的时间里,总是充斥着一种压抑寒冷的氛围,同样也包含了三种关于人性的问题。

1.孩子都是天使,孩子的话都是真的。

电影的导火索是克拉拉对园长撒谎,说了很多关于“性器官”的话,在那个时代,对这些问题大家都十分青春,而且最重要的是人们已经普遍承认一件事:孩子不会撒谎。

孩子们都是天使,她们都是纯洁的,只有大人才会撒谎,孩子们是不可能撒谎的。

正是因为所有人都坚信这个道理,即使他们从未亲眼见过整个事情的过程,也偏执的认为自己在伸张正义,对孩子戴上了有色眼镜,反而忽视了事情的真相。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这本书中曾经说过一句话:地方长官善于说童言无忌,哪怕他们只有一点基本的心理学修养,他们也会知道,事情正好相反,儿童一直就在撒谎。当然,这是一种无辜的谎言,但它依然是谎言。正如经常发生的情况那样,用孩子的证词来决定被告的命运,还不如用扔硬币的方式来得合适。

不难否认,一开始克拉拉撒谎的确出于报复,但后来她不只有一次想要承认,给卢卡斯一个真相,但那时候镇子里的大人已经没人在乎她的话,也没人在乎真相了。

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说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甚至能讲出来里面的一切细节,天花乱坠的描述,让大人信以为真,也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

但谎言也迟早有一天会被拆穿,当孩子们口中的“地下室的颜色”被警察搜查发现,卢卡斯家里根本没有地下室时,真相不攻自破。

正如电影中说到“孩子们经常胡编乱造,一些不存在的细节,我不知道是他们的想象力还是从同学那里知道的,我们一向以为孩子们不会撒谎,但可惜,他们经常撒谎。”

2. 人们喜欢站在道德的最高点批评别人,但却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卢卡斯被警察认证无罪了,但事情就这样会结束吗?没有。

法律还给了卢卡斯清白,但对于小镇居民而言,一旦出现了疤痕,便会处处提防。

他们只是觉得卢卡斯因为证据不足而逃脱了惩罚,并不是真正的无罪,于是他们杀掉了卢卡斯最忠实的狗,并把它放到一个黑袋子里,像丢垃圾一样丢到了他的房间。

漫天大雨的夜晚,卢卡斯自己挖了个坑埋葬了自己的狗,可想而知他心里会有多么难过。

有这样一则寓言:普罗米修斯造人的时候,给人类准备里两个口袋,一直袋子放在前面,里面装的是其他人的恶性,剩下的袋子盛着自己的缺点,放在人的背面,所以人们总能轻易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却对自己的劣根毫无察觉。

小镇上的人不正是如此?她们坚信自己是正义的伸张者,共同说起口号打倒恶势力,站在了道德的最高点俯视底下的卢卡斯。

但事实上,这种盲目的正义是最可怕的。他们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就一味的进行批判,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也从未认真想过。

3. 在集体面前,个体变得相对不重要了。

《乌合之众》有一句话也曾说过: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分手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整部电影中,最直观的就是所有人言行一致的对抗卢卡斯,各种舆论就像磐石压在这个无辜的人身上,大多数人都是没有经过理智冷静的思考,就被谣言蒙蔽,选择站在多数人的一边。

对立面一旦产生,哪边的数量多哪边就获得了优先权。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从众”,意思是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想法而和大众保持一致的行为的一种社会现象,不光是在电影里,现实亦是如此。

当我们和其他人产生分歧时,反对的声音越多,就越会对自己的答案变得没有信心,开始摇摆不定,只有少部分人会坚定自己的看法,而多数人则会少数服从多数,和其他人保持一致。

一方面是大家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事实,另一方面是不想让自己成为独树一帜的另类,也不想被人排挤与孤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有一点是归属与爱的需要,我们渴望自己能够融入一个集体当中,与他们保持一致的观点,不会在乎观点是否正确,而是把群体当中自己加入的重心。

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中的大多数人都那么反抗卢卡斯,他们真的亲眼见到事情的真相了吗?没有。他们相信的只是集体的想法与力量。

最后:

孩子的谎话只是导火索,电影真正最讽刺的地方,是那些大人们,他们看似伸张正义,通过道听途说,就以为自己已经眼见为实。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通过自己的思维思考问题,但忽视了最关键的其实是证据和事实。

影片最后的那一声枪响,其实也就寓意着这件事情并没有表面想的那样简单,他所面临的歧视也并不会立刻消退。

而这部带有悬疑式结尾的电影,在讲述关于人性的这些问题时,其实也在阐述一个道理:不要人云亦云,要成为一个能够理性思考的人,擦亮自己的眼睛,看到事情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