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再爱我一次》:5岁时不敢看,28岁再看时,我仍是泪流满面
电影开场,一群人打着手电在山里找着什么,等众人转身离开时,草丛里却突然站起了一个身穿白衣披头散发的女子,转身的一刹那还幽幽地笑着……片头阴森的场景,再加上灰冷的色调,不知你是否也以为它是一部恐怖电影呢。
那时大概是五岁,老师组织所有人一起看这部电影,还提醒我们提前备好纸巾。只记得大家一遍又一遍跟着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一下又一下地抹着眼泪,擤着鼻涕。只记得里面有个疯马妈妈,其余细节倒是不记得了。
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出自《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这也是我一直不敢看的一部电影。五岁时不敢看,等28岁再看时,我仍是泪流满面。
电影讲述了黄秋霞爱上富家公子林国荣,并在怀有身孕时被林母强行拆散,独自到了乡下生下孩子。后林家为了延续香火林家又抢回了小强。但小强却总想回到母亲身边,而一场台风让小强身淋大雨,小强生命垂危时,秋霞也受刺激从阶梯摔落,成了疯妇。
妈妈狠心送走儿子,却在醒悟时因儿子疯掉,这场悲剧到底到该由谁买单呢?
黄秋霞和富二代林国荣彼此相爱,而且已到了见父母,商量婚事的阶段。但林母却因为秋霞是风尘女子所生,又不知道父亲,因此不同意他们的婚事,要拆散二人。
受到林母的言语侮辱,跑出邻家打算离开林国荣的秋霞,却在追来的林国荣面前沦陷,并怀上了孩子,又在林母的逼迫下,回到了乡下。在秋霞一个人断脐生子时,和其他女子走进了幸福的婚姻殿堂。
林国荣虽然曾向秋霞保证会跟她结婚,但从秋霞离开到孩子上幼儿园时,林国荣却从来没有秋霞出现过。林国荣的妈妈很强势,加上又是独生子,一边又被妈妈控制,一边又变成了一个妈宝男。
在强势的控制型的母亲面前,林国荣的软弱及不负责任是造成了秋霞母子悲剧的一个直接原因。
控制型的母亲,看似是在为孩子考虑,其实是她自己不能独立,不愿意承认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自己做选择。控制型的母亲,一般会造成极端的软弱和极端的叛逆两种风格。“我是为了你好,所以我才替你做决定",是亲子关系里最大的谎言。
当林母得知秋霞已经怀了林国荣的孩子后,她还是拿着钱找到了秋霞,让她尽快打掉孩子,离开自己的儿子。并且告诉她,她以后也会生儿育女,她应该理解一个母亲望子成龙的心情。
还说自己只有国荣一个儿子,将来是要靠他继承家业的。
面对林母的再三逼迫,秋霞终于选择离开,并决定自己把儿子扶养长大。等到林母发现认准的儿媳有习惯性流产时,她又为了所谓的林家香火,要走法律把秋霞的儿子夺过来。而在林父说服林母撤回告诉时,秋霞却又自己要把儿子送到林家。
秋霞觉得自己从小没有父亲是个孤儿,也因为在台北儿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她便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身为母亲,我们自然想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也自然希望孩子能出人投地,成为人上人,过得比我们更好,可是我们却最容易忽略掉孩子最真实的想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期冀,可我们是不是也该明白,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成龙成凤呢。
秋霞为了小强能有爸爸,为了小强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忍痛把小强送回了林家,虽然爷爷奶奶都非常宠爱小强,但小强却一直不开心,一直尝试着回到妈妈身边。终于在一个台风雨夜,小强失踪了。
秋霞拜求菩萨时,想到小强可能跑去王爷庙了,当她看到看到湿淋淋的儿子是,她终于明白了小强是不想离开儿子,自己也离不开小强,而当小强被国荣抱走时,秋霞想要抢回孩子,却不小心从阶梯上摔下去,变成了一个疯子。
秋霞只想到让孩子有父亲,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却从没想过孩子离不开母亲。
只有父亲或只有母亲,这样的家庭是不完整的,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孩子的心智也是不幸福的。
秋霞变成疯子失踪,是林国荣一块心病,也成了小强的一个心结,对于秋霞更可以说是一种惩罚。
变成了疯子,秋霞的心里却一直有一个想不起来的人,她每天抱着哄着送给儿子的那只熊猫,终于18年后当小强留学回来,到精神疗养院上班时才用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唤醒了秋霞,母子俩也终于在分开了18年后相拥而泣。
身为父母,我们都不想让孩子吃苦,也经常会为孩子规划好一切:上什么学校,做什么工作,和谁结婚。我们以为我们给孩子的,就是孩子想要的,但我们却都忽略了,孩子从生下来那一刻,就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并不是孩子的答案,要什么样的生活只能孩子自己做决定。
林母和秋霞都是好妈妈,但她们也都有一个同样的缺点:没有自己,为孩子而活。只一味为孩子规划,让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路走,但从不问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林母不待见秋霞,秋霞失去儿子变疯,其实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把孩子当成了自己最重要的情感依托,丈夫的缺失,自然会让母亲把注意力都转移到孩子身上,而在任何幸福的家庭里亲子关系都是要首先让位于夫妻关系的。
生活中也经常听到很多父母抱怨自己为了能好好学习,为孩子做了一切能做的,但孩子不仅不领情没有朝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反而做出了很多让父母难过失望的事情。
其实,父母为什么不能停下来想想,一切都为孩子做了,那孩子能做什么?其实,有时候为孩子做得太多并不是爱,懂得孩子理解孩子,才是爱孩子的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