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梦从83版《射雕》开始,鞠觉亮的幸福往事和沉痛反思
每一个心底有武侠梦的中国观众,都有自己内心最钟情的一部武侠剧。每个人的心头好各不相同,但如果列出榜单,香港TVB的83版《射雕英雄传》一定榜上有名。
83版的《射雕英雄传》是武侠剧中的翘楚,一曲《铁血丹心》,唱出了多少人内心的江湖豪情。黄日华饰演的郭靖,翁美玲饰演的黄蓉,曾江饰演的“东邪”黄药师……都是后续翻拍版本无法超越的经典形象,以至于有了“83版之后再无《射雕》”的说法。
作为83版的《射雕英雄传》的执行导演,鞠觉亮以拍摄武侠剧在业界闻名。从业三十余年,足迹踏遍两岸三地,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等武侠名家的经典作品,他都有所涉及。鞠觉亮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香港、台湾以及内地武侠剧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他的创作历程正是武侠剧三十年来变迁的一个缩影。
鞠觉亮
参与83版《射雕英雄传》,执导多部金庸剧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鞠觉亮结缘TVB是近水楼台。不过在最初进入TVB的时候,鞠觉亮并没有想过成为一名导演,他最初的想法是当演员。
没过多久,TVB开始实行内部转职,各种身份的人都可以转往自己想去的部门,鞠觉亮萌生了从演员转往导演方向发展的想法。于是他成为了一名副导演,后来跟随杜琪峰,正式踏上导演之路。
“副导演是剧组的出气筒,是挨骂的。”这个职业不好干。当时的TVB副导演,负责的内容广泛而又琐碎,小到剧组餐饮,大到统筹工作,都由副导演安排。由于工作繁忙,回家成了一种奢侈,鞠觉亮回忆当时,他基本都是住在公司。
副导演的工作经历,为鞠觉亮日后独立拍摄电视剧打下了基础。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他的转正速度和同期的副导演相比要快很多。1983年,鞠觉亮正式成为TVB旗下的正职导演,而这一年,恰逢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拍摄。
武侠剧难免涉及骑马的戏份,但是马匹对于剧组来说是相当奢侈的道具。所谓“马比人贵”,当时马匹的租金是2500块一天,这个费用是超过演员的。由于资金有限,每集戏只能分摊到半匹马的经费,要想拍摄有马匹的戏份,就必须事先构思好镜头,然后集中拍摄,所以83版《射雕英雄传》里几乎看不到千军万马的壮观场面。
《射雕英雄传》涉及大量不同场景的戏份,缺乏外景地成了让剧组头疼的问题。
由于找不到可以拍摄蒙古草原的地方,最后剧组在香港大屿山附近找了一个山头,搭建了几个蒙古包,因陋就简把郭靖在蒙古草原成长的外景部分拍摄完毕,其余桥段都是棚内拍摄。很多重要的场景像桃花岛等,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外景地,只能全部采用摄影棚内拍摄的办法来解决。
“不走场面戏,走情感戏。”这是当年TVB的一个重要守则。因为缺乏取景条件、资金不够充裕,所以TVB的武侠剧扬长避短,简化大场面,精心雕琢人物的情感关系。在83版《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黄蓉、杨康、穆念慈等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成了最吸引观众的看点。
器材和技术手段的落后是制约83版《射雕英雄传》的另一大因素。当年TVB一般采用三机拍摄的模式,现场切换。为避免磨损,卡带的回放次数不能超过5次,所以导演在现场看不到回放,所有戏份必须一气呵成,后期再补拍少量镜头。
就是在这种限制条件下,演员很少失误,能有如此流畅的过程,演员熟读剧本是关键。“当年拍《射雕英雄传》,黄日华、翁美玲都是人手一本小说的,他们对待表演的态度非常认真投入。”
扬长避短地放大情感戏,演员们的用心表演,最终成就了这一版经典的《射雕英雄传》。
83版《射雕英雄传》之后,鞠觉亮又先后参与执导了刘德华版的《神雕侠侣》、梁朝伟版的《鹿鼎记》等多部金庸剧,直到1987年,鞠觉亮离开TVB,前往台湾发展。
转战台湾和大陆,成为武侠剧翻拍的中坚力量
1988年,鞠觉亮经香港导演潘文杰介绍前往台湾,随后参与执导了电视剧《八月桂花香》。这部剧在台湾播出后,广受好评,鞠觉亮也借此拿下了金钟奖最佳导播等多个奖项。
此后,他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在台发展历程。这期间比较有影响力的武侠剧作品,当属1992年何家劲版的《书剑恩仇录》和1997年郑少秋主演的《江湖奇侠传》。
在拍摄《江湖奇侠传》期间,因为拍摄需要剧组前往台北故宫取景一周,实地拍摄。剧组从早晨5点开始,每天拍摄3个小时。“当时我们从午门上吊威亚,想想这也是很奇特的一段经历。”
鞠觉亮导演进入内地发展的契机十分有趣——是从帮忙救场开始的。
在连拍两部武侠剧之后,鞠觉亮看到了内地武侠剧市场的潜力,于是他逐渐将工作重心转往内地,先后拍摄了《逆水寒》《侠骨丹心》《新萧十一郎》等多部武侠剧。
来到内地之后,鞠觉亮深感拍摄场地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在内地拍电视剧,真是海阔天空,只有想不到,没有拍不到。”
“在内地拍03版《射雕英雄传》的时候,无论是需要200匹还是300匹马,剧组都可以搞定。”这样丰厚的资源条件,是鞠觉亮当年拍摄83版《射雕英雄传》的时候无法想象的。
“拍摄《天龙八部》,要到山顶取景,一个设备搬到山上要一天,只为拍两个镜头而已。需要狮子、狗熊,最后真的就弄来了一个马戏团,动物随便选,看中哪个用哪个。”
“小说中描绘的场面,不敢说百分之百还原,但是做到七成以上的还原是完全没有问题。”在内地翻拍武侠剧的浪潮里,无论是大漠戈壁的驼铃悠扬,还是碧波万顷的海域风光,都可以做到实景拍摄,这是最让鞠觉亮赞赏的。因为他深知那种山河的壮美,无论如何是无法在摄影棚中拍出来的。
在拍摄条件得天独厚的同时,鞠觉亮在内地也遇到了很多在香港和台湾都没有遇见过的事情。
多年心得,行业反思
如今,内地是鞠觉亮导演的主战场,来内地发展多年,鞠觉亮对武侠剧不仅有诸多心得体会,还有不少反思。
2000年后,内地武侠剧翻拍蔚然成风。鞠觉亮在内地拍摄的武侠剧中,他最满意的是《逆水寒》,他在创作中很少受到掣肘,可以自由地建构想象中的武侠世界。
同时,他看到内地武侠剧有优良的创作条件,却拿不出与之相称的作品,感到非常可惜。
“观众总认为导演的权力非常大,实际上面对一些强势的演员和制片人,导演的空间被挤压。”对于这点,鞠觉亮感触颇深。
“刘德华他们当年也是‘小鲜肉’,但是他们很单纯,只想着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术业有专攻,演员不乱改剧本,TVB的氛围是很让人怀念的。”
《幻城》和《孤芳不自赏》两部作品,对于鞠觉亮来说是一段艰难的经历。
拍摄过程尽心竭力,但多有不可克服的困难,留下遗憾。播出期间争议蜂起,导演很大程度上成了背锅侠。
“很多事情不是导演的分内之事,可是一旦开拍之后,全都成了导演的责任。”这些问题甚至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
习惯了TVB严谨的生产体系,内地的电视剧生产过程对鞠觉亮来说始终需要适应。有一部剧临近杀青才发现,因为工作人员的疏漏,居然还有5集内容没有拍,这样的失误在TVB是不可想象的。
“电视剧是要教育观众的,要有一份责任心,如果武侠剧丧失了文化底蕴和侠义精神,改走纯粹娱乐的路线是没有前途的。我希望能够通过武侠剧传递一些侠义和正直的操守,告诉观众侠义之心在哪里。当然,形式上不能老套,还是要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我拍了那么多的戏,越来越明白,为什么要有武侠,因为这种精神是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