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刺马案 清朝 刺马案
投名状深度解析
1.本片一直有老三姜午阳的旁白陈述,这个旁白其实是姜午阳被凌迟处死期间脑中所想,整个故事也大致可理解为姜午阳的死前回忆录,大致将他从和庞青云认识,结义到一起打仗,最后刺杀之完整的回想了一遍,凌迟情节被导演删除(网上有),但据说导演在告诉金城武如何演这一无任何台词的戏码时,就强调金不要多想,就依回想这些年的种种遭遇来演就行。最明显的证据是姜武阳有一句台词:“要是我能为这个未来而死该有多好~”这句台词的潜台词就是我并没有为这个未来而死,现在的死法并不是我想要的。
2.剧情开始有一个村民告诉庞青云:大哥定的规矩,留下空位斟满酒,敬死去的兄弟。这个仪式出现了三次,每次都要配一句台词:“安心上路”。最后一次仪式的举办者由赵二虎变成了庞青云(刺杀二虎时),安心上路也变成了庞的台词。3.战斗顺序是:舒城,吉安,苏州,南京。本来狄姜不允许庞攻打苏州,但庞违背命令攻打苏州,导致上面不给发军粮。吉安我是从打苏州时那位快死的士兵的台词中得出的,他说“打吉安时我救过你,你这个没良心的。”这位快死的士兵的镜头给了三个,且给镜头时没有说台词,只能从呼吸声和他腹部的起伏判断台词来自于他,注意距离他头部1米左右的清兵官帽,说明他是清军而非太平军,二虎进苏州城前给了这位士兵最后一个镜头,此时他已经死了。士兵有一句台词是:"你们在不过来,我就卸了你们的腿",我估计导演是要说士兵们已经饿的没有力气去抬伤兵了。4.知识普及,太贫军留有长发,清朝称他们长毛贼,配有特质头盔,清军各位都知道半个光头,留有辫子,头戴倒梯形桶状帽子,不要认错了军队。5.赵二虎投了清军,他的同乡石锦标投了太凭军,也就是那4000苏州不肯被收编的降兵的头领。6.三位老头分别是姜大人,狄大人,陈大人。姜大人是绝对的大反派,他与何魁沆瀣一气,指着太平军升官发财。狄大人也算反派,只不过算是姜陈二人的中间人。最有料的是陈大人(陈公),我个人觉得他应该是一位正面人物,只是对于姜狄以及朝廷做了妥协。电影本身给了很多暗示,首先最开始交代陈的绿营兵和大反派魁字营有冲突,最先给庞青云兵的也是陈;其次当二虎提出先打苏州后打南京时,狄大人姜大人首先发笑,陈大人开始只是愣了一下,之后才慢慢不情愿的跟着笑了。然后是当庞和陈一起去面见太后时陈交代他走到这一步用了三十年,两鬓斑白,反观狄姜二人都比较年轻,说明陈是真的没有走什么捷径,最后一句台词:“可惜啊,走不动了。”则影射了他妥协的一面,辛辛苦苦走了一辈子,最后虽然走出来了,却已经没有太多力气了。那条通往大殿的道路象征了尔虞我诈的官路。再然后是狄想让庞杀二虎时,陈对庞说:“要想有所作为,你一定要好好活着,好好活着。”最后是庞被杀时,三位官员坐着喝茶,此时的旁白是陈大人,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与妥协,陈喝茶时也仰望天空表示无奈。7.舒城大战前,一位士兵拿着锅盖对庞青云说了句“大哥”。他将这个锅盖改造成了一面盾牌,舒城大战冲锋时有拿锅盖的有拿井盖的有拿草簸箕的,有个特写是一位拿着木制井盖的兵被打穿了脑门,其实子弹是穿过井盖打到他的头上的,因为井盖也被打穿了。那位拿锅盖的士兵之后会有很多戏,后面会说。
8.不要把匪们想的太好了,不要把匪们和那些无辜的村民百姓混为一谈,他们只是为同村认识的人卖命,对于外村人只是去抢去杀,立投名状时杀过路人可看出,开头姜午阳为鞋就要杀庞也可看出。姜武阳去给小五小七娘送达死讯时一共拿了三双草鞋,第一双小五的送出时看到小五娘那么伤心他身后攥着小七的鞋不忍将它再给小五娘,可能也是他第一次为一个外人而萌生同情。镜头之后给了第三双鞋的特写,当他拿着第三双鞋去送钱时村子里的人都躲着他,这就说明从前他只是一个土匪。9.接上面,这一点不确定,我觉得上面午阳去给小五娘送鞋这个剧情属于倒叙,在后面攻打吉安奸淫民女的应该就是小五小七,小七死时问午阳:你该怎么跟我娘说。之后才应该有午阳去给小五小七娘送鞋的剧情。我觉得这应该是午阳被凌迟处死时想的顺序出现了偏差,因为人的思想是有跳跃性的,午阳只是顺着自己的感情在打完舒城后就直接想到了令他印象深刻的画面。10.在吉安奸淫民女的有一位不断求饶的兄弟一人(锅盖男),此人导演有意将其塑造成一个比较没骨气怕死但却很真实的普通人,在舒城大战时有一个镜头是姜武阳喊了一声冲的时候他拿着锅盖突然站了起来向前冲了出去,说明之前他根本没有中弹就假装倒下去了,但是他之后能再次站起来也说明他还算是有些许骨气的(就像大多数人)。之后奸淫民女被抓又不断求饶,不过在他死时说不要告诉我娘,也说明他是一个有感情的正常人,但仅限亲人。11.所谓进城接防,就是接下一座城市进城防守,在剧中就是说庞青云的山字营负责攻打城池,魁字营只负责战后城池的防守(搜刮三天百姓),有时两军会所谓各分一半,后期庞青云禁止搜刮百姓,但魁字营无论如何不会负责攻城,无论如何都会搜刮百姓,这也是庞为什么着急打南京的原因,因为一旦魁字营集结完毕做好接防准备,南京就一定会被搜刮了。12.剧情后面被赵二虎打嘴的那个何魁的侍从就是前面抽了二虎两鞭子的清军抢粮头领。13.不知是导演有意而为之还是剧情需要,庞后面说最早弟兄108人打仗拼命就为一口饭吃,这不就是水浒传的剧情吗?莫非导演在影射宋江和庞青云的关系?14.赵二虎的信条是:兄弟第一。庞青云的信条是:百姓第一。也就是老三说的那句“土匪只为自己兄弟去杀人(牺牲),而英雄却可以为别人而牺牲。”而姜午阳从前和二虎一样,后来慢慢成了两者的结合体不断摇摆,这两者很容易冲突,所以注定老三的下场是个悲剧。人类毕竟只是一种动物,进化使得我们很容易理解赵二虎的心理,我们人类本身很难对没见过面的陌生人产生感情,这也是导致部分观众会认为庞青云不是好人的原因,因为一个人因为不认识的人而去杀认识的人,这本身就是不符合人类进化的感情规律的,但逻辑和理性却告诉我们站在大局上看这是符合现实的。现实中存不存在庞这样的人我也很怀疑,好在影片给了好多庞青云为兄弟为苏州4000兵流泪的画面,说明他也是有感情的,真实感也有所增加。15.莲生这个女人很有料,她代表了一类女人,即出生不好,但却见过一定世面,心也比较善良的一类女人。出生不好也见过世面,但不够善良的女人不会为二虎而流泪。这类女人即便现在也有很多,他们一方面不甘于现状,一方面又碍于道德内心挣扎,很有讨论的空间。
历史上的刺马案
任总督
太平天国失败后,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其实他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慈禧太后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东南卧着一只虎,她睡觉也不安心。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被刺
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岂能轻易让给马新贻。马新贻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孑然一身来到江宁,如入龙潭虎穴。马新贻被刺,朝廷心中明白,为了不致激起兵变,动摇清王朝的统治,赶紧调曾国藩回莅江宁坐镇。从此,两江总督宝座长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问津。
原因
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来,他们比土匪还要凶残,明目张胆地肆疾抢掠。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后,几万湘军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将领。这些人并不回乡务农,而是到处游荡掳掠。有些人参加了哥老会,有些人本来就是哥老会成员。湘军裁撤扩大了黑势力,散兵游勇又与黑势力结合,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马新贻在惩治散兵游勇时非常严厉,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称的袁保庆为营务处总管,抓到为害百姓、有非法行为的散兵游勇即就地正法。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
南行日记
那个曾给孙衣言透过口风的颜士璋颇有心计,他写了一本《南行日记》,记述了赴宁的全部过程。据他的曾孙颜牧皋说,日记中写道:“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
说法一
张文祥刺杀马新贻,在警卫森严的督署重地一扑而中。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而且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竟然寓其讥讽,乔松年也来凑热闹,写了一首歪诗作证,湘军将领给张文祥立碑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从案件的实施,到舆论的有力配合,以及对审案的精心策划和对结案的精明设计,都说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说法二
刺马案发生后清廷十分惊恐,知道此案涉及封疆大臣的内幕亵闻,于脸面上无光。因此只能掩盖矛盾,粉饰门面。慈禧太后为了维系摇摇欲坠的统治,亲自出面处理此案。把正在天津处理教案的大员曾国藩调来审理案件。又在曾国藩出发前夕召见了他,面授机宜说:“马新贻办事很好”为此案定了调子。一句话,马新贻是个好官,张文祥是个发逆。大量野史、笔记、小说、戏曲,不顾官方史家曲笔,将马新贻被刺原委公诸于众。马新贻官运靠的是假报军功结纳权贵得来的。他在所谓的“剿匪”战斗中本是个败军之将。被俘以后又没骨气,与“匪首”义结金兰成了拜把兄弟。再由拜把兄弟导演一幕马新贻收复失地的闹剧,欺瞒了朝廷以至爬上封疆大吏的宝座。飞黄腾达以后,拜把兄弟们原以为可攀附于他,千里迢迢来投靠。马新贻奸占了兄弟妻室,又诱杀了兄弟。张文祥因偶然原因逃脱他的魔掌,才弄出这出刺马的大案来。此事轰动朝野,慈禧太后惊问:“这事岂不甚奇?”曾国藩诚惶诚恐地回答:“这事很奇。” 更奇的是,案犯张文祥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奏案含糊,期间虽有曾国藩、郑敦谨等朝廷大员复审,却始终未得真相,1871年10月,张文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马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