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国风”电影,为什么总是在被“找茬”?
2023年暑期档,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引发中小学生读诗热潮。中国神话史诗电影《封神第一部》开启创新设定,超出观众想象。与此同时,这股大银幕上的“中国风”却接连陷入被“找茬”的尴尬境地!?
网友指出《长安三万里》歪曲史实。例如人物经历与真实不相符、历史人物形象洗白、诗词时间点错乱等等。
而《封神第一部》则陷入服化道太过华丽、故事角色魔改等争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国风电影的打开方式怎么变成“找茬”了?涉及历史的影视作品要不要严格遵从史实呢?
的确如此,当今市场确实存在着许多影视作品打着大众娱乐的招牌来传播错误的信息,面对上述两种不同的声音,我们应该怎样面对?
对于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而言,既然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观众在观看时的确会下意识的把它当做一个历史的参考书来看。观众会轻易地认为电影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就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史实。
当观众离开影院去翻看史书的时候,当他们发现真实记载和电影中发生的不一样,他们会认为受到了电影的蒙蔽和欺骗。
在网友的评论中,有一条评论,“科普的接受度赶不上娱乐”。电影它一个很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利用视觉听觉等通俗且极易引发观众情感与记忆的传播方式,激发了很多人对于历史的兴趣。
不可否认的是,以严肃的方式讲述历史题材的故事在视频平台上面的热度确实不高。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后,许多历史文化博主纷纷借助电影及影响力向更多的人科普其中的故事。例如科普李白、科普杜甫、科普高适、科普唐太宗、科普程元振等的故事。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中存在一些合理的改编,普遍获得了观众的接受。其中对于高适这个形象,电影中就做了比较大的改编。
历史上的高适,他曾经给李林甫、给杨国忠写过诗。当时杨国忠发动了一场对南诏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唐军是全军覆没,但是高适却吹捧杨国忠发动的这场战争取得了胜利,其实这可以说是高适他的一个“污点”。不过电影中就没有体现这一点。电影中的高适他的形象是很踏实也肯干,而且也不愿意走那些歪门邪道。
再比如说在历史上,高适在安史之乱之后并没有对李白出手相救,而电影中为了突出高适的形象,就在片尾借程公公之口暗示观众高适借郭子仪而救了李白。
对于广大观众而言,这两个改动因其主要是为了电影剧情服务,改变史实也能够令观众接受。
除此之外,还看到很多网友说“《长安三万里》里诗词出现的顺序不对”。高适的《燕歌行》它在历史上出现的背景是这样的。当时有一个边塞来的人见到高适,跟他说了很多边塞的事情,高适心中有感,于是写了《燕歌行》。
而在电影中,《燕歌行》是高适从冀北回家的时候,在驿站的诗板亭上写的。电影的这一处改编可谓是巧妙。因为当时高适刚刚经历了几年的军营生活,他的心中是积压着一个情绪。同时,观众们心里也有一个情绪正在积压。当电影配合动画展现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的时候,相信观众们的观影体验也达到了一个高潮。
随着国风电影的火热,许多网友拿着“放大镜”在给国风电影来“找茬”。的确,很多电影中存在对于历史的歪曲、魔改,令观众难以接受。
例如对于程公公这个人物,熟悉历史的朋友很容易能够推测出程公公的历史原型,就是程元振。而程元振在唐太宗时期,是一个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是间接导致吐蕃占领长安的罪魁祸首。所以在这一点上,电影的改动不太能令大部分熟悉历史的观众满意。
另外一部改编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与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的电影《封神第一部》,则更是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
与《长安三万里》不同,《封神第一部》这部电影在定位上是一部史诗神话电影,它和历史剧情题材的《长安三万里》属于不同的电影题材,我们应该用另外一种标准去看待。
封神IP相关原著年份久远,且电影中存在许多怪力乱神,因此我们不能够过于苛求其电影在历史记载上有多么地贴近史实,毕竟谁也没有见过神仙,谁也没有见过鬼怪。因此,《封神第一部》中的服化道就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相比于历史性,其实对于《封神第一部》,更应该去在意的是它的人物塑造和它的剧情。
《封神第一部》里的纣王、妲己,包括姬发和以往大家认知中的形象是差别很大的。在纣王殷寿这一形象的改编上,乌尔善导演希望人物要有自己的原始动力,国破家亡究其根本是由统治者自己的缺陷、自己的昏庸、自己的贪婪导致,所以电影《封神第一部》系列重新调整了殷寿这个人物的设定。纣王从“被动的恶”变为“主动的恶”,很多观众评价“这样的殷寿是既俊秀又带感”。
反观当下电影观众对国风作品当中的历史真实、历史客观等维度如此苛刻要求,很大一方面说明着观众对于该题材的关注与热爱。比如《封神第一部》作为乌尔善导演封神系列的首部作品,观众都知道其还有第二部、第三部。
包括追光动画出品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其是“新文化”系列的第一部,未来还会推出该系列的其他动画电影作品与观众见面。
从这个角度来说,系列创作的第一步已经迈出,观众的关注度和评价视角也汇聚至此,观众们也希望有更多优秀的、逐渐进步的电影作品能够涌入市场。
影视创作并不是教科书,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宽容的心态来看待国风电影。毕竟,电影是艺术创作的产物,它和真实历史是不一样的,它跟纪录片也是不一样的。认识历史的途径有很多,更加重要或者说更加有效的方式还是要通过阅览书籍或者说去博物馆听导游们讲解来实现和获得。
另一方面,随着观众审美体验的提高,影视艺术创作者们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在进行国风题材的历史创作时,创作者们需要把握住一个改编的尺度,遵循“大处不虚、小处不拘”的原则。
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像《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这样的电影出现,丰富观众们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