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关注:彩礼堆不出幸福
近段时间,抵制高价彩礼成了许多地方的“统一动作”。有的提出“限高”,有的动员签订承诺书,还有的张罗“不要彩礼要幸福”的集体婚礼……这些动作,侧面反映出整个社会对这一陋习的反感之强烈。
依旧例,婚有六礼,其一便是“纳彩”。原始定义中的彩礼,本是一种仪式化交流,图的是喜庆吉利。可看看如今,衍生出的所谓“万紫千红一片绿”“三斤三两”等,将“礼”和“钱”划等号,又把金额炒到了十几万元、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俨然成了打着婚姻旗号的买卖,再加上车子、房子等一长串“清单”,很多家庭不堪其重。“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一婚十年穷”,更让这个“礼俗”犹如“要挟”,招致强烈反弹实属必然。
感情是感情,买卖是买卖,满满的算计算不出幸福。男婚女嫁,一方盯着彩礼、一方盯着嫁妆,将婚姻货币化、感情物质化,其危害不仅在于当下负担沉重,更可能给未来埋下矛盾的种子。当一开始就以“要价”“还价”模式开启,后续双方难免各自权衡这笔交易划不划算。面红耳赤、一地鸡毛,“讨个好彩头”的寓意反倒成了消解幸福的肇始。
“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被古人讥为贪鄙之事,可时至今日为何有这么多人沉迷于此?“重男轻女”“嫁女养老”等陈腐观念乃是其一。有的觉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彩礼不往狠里要以后就没机会了;有的因儿子娶媳要花销,就思量着嫁女收彩礼以平衡,以至于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说这些“糟粕”还算极端个例,那么拜金以及攀比风气的盛行,可算是彩礼居高不下的普遍性原因了。在一些父母看来,彩礼多寡不仅是衡量对方财力和诚意的砝码,也关系着自己在乡里乡亲前的面子。别人都是“万紫千红”,我们岂能“仨瓜俩枣”?即便是走过场、搞形式,也要胜出一筹,至少不能掉价。
其实,这些年各地都在就此推进一轮轮治理,越来越多年轻人也有心改变,然而“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驯鸥”。在某问答网站上,相关讨论近千条,不无留言者坦陈自己也想走出怪圈,也曾作出抗争,但却拗不过父母或者败于面子,又成为了其中一员。除旧布新很难一蹴而就,整治高价彩礼显然还有更多功夫要下。
最后还是要提醒,“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婚姻的基础终究是彼此的感情。放下利欲计较,其乐融融、心心相印,才是给家庭幸福最大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