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最后一部施瓦辛格版《终结者》,看一眼能记一辈子

“I'llbeback”,提起这句话,可能不懂英文的观众也脑海里也会浮现出一个人:阿诺德·施瓦辛格。

这句话是电影《终结者》里的经典台词,那个面无表情,穿着皮衣,拿着霰弹枪见人就杀的冷酷机器人,成了多少人童年的噩梦。

1984年,参演第一部《终结者》的时候,施瓦辛格才37岁,正值壮年的他当时的演艺事业并不如意。

其实施瓦辛格是靠健美这项运动出名的,成名后的施瓦辛格目光敏锐,果断将事业转移到了好莱坞,当上了一名演员。

可在《终结者》之前,不论怎么努力,他都寂寂无名,跟他一样境遇的,还有卡梅隆。

跟现在的知名度不同,当时他们俩可谓同病相怜。但因为卡梅隆一个梦而创作出来的《终结者》,却让这两个人一夜之间火遍了全美。

因为《终结者》,卡梅隆以不到600万美元的成本赚取了3600万美元的票房,施瓦辛格也一炮而红,从此演艺事业顺风顺水,跻身好莱坞一线明星的行列。

1991年,施瓦辛格版“终结者”T-800再次归来,7年之后,他从反派变身康纳家族的守护者,以对抗“天网”派遣的T-1000型“终结者”机器人。

T-1000的威力在于能任意转化为固态或液态,故能变作几乎所有接触过的物体及变出利刃。最终,消灭了T-1000的T-800以牺牲自我阻断人类研发“天网”的可能性。

那个敲了敲自己的脑壳,然后在钢水中伸出一根手指的机器人形象,是最早能看到的人工智能觉醒的概念,《终结者2》在科幻电影历史上的地位,也因为这些无法被超越。

《终结者2》延续并拓展了《终结者》的科幻内核,多变的T-1000更是脑洞大开,令人叫绝,时至今日,当年T-1000液态形式的机器人,还是科幻电影机器人概念中的最先进者。

2003年,虽然施瓦辛格依旧参演了《终结者3》,但原班人马的导演卡梅隆和主演琳达·汉密尔顿没能参演。虽然《终结者3》看似完成了《终结者》前两部剧情的承接,但不论在概念还是故事构思上,都远逊于前者。

虽然有女性外表的T-X型“终结者”机器人,但影片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也不被认为是卡梅隆版经典《终结者》的续作。

到了第四部《终结者2018》,弃用前三部“终结者”电影标配的穿越背景,直接2018年人机战争的大乱炖,缺少灵魂的火爆场面只能博眼球,难以被铭记。《终结者2018》也沦为平庸之作,失手够狠。

最主要的是,最初版本《终结者》的主演和导演,一个都没有出现在这部《终结者》中。

1984年以来,“终结者”通过电影及衍生品,建立起一个内容丰富的科幻世界。在大多数观众看来,《终结者》的成功缘于四个要素:施瓦辛格、卡梅隆、穿越、人工智能。

卡梅隆监制,施瓦辛格和琳达·汉密尔顿悉数回归,新版的机器人穿越自2042年,而对人工智能的讨论,《终结者:黑暗命运》也挖掘得很深。

其实最开始,施瓦辛格参演《终结者》时,根本想不到该片对他的深远影响:“终结者”和施瓦辛格俨然融为一体,成为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I'llbeback.”或相似台词也被施瓦辛格广泛用在其参演的其他电影中施瓦辛格此后迅速崛起,在动作片领域如鱼得水。

但在大多数影迷心中,施瓦辛格就是终结者,终结者也唯有施瓦辛格来演才更有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从1984年到2019年,施瓦辛格扮演终结者断断续续已经有35年了,用35年演一个角色,纵观影史也没几个人,这也证明他对“终结者”这个经典形象的重要性。

如今他已经72岁,而《终结者:黑暗命运》很明显将是他参演的最后一部《终结者》。

在电影中,施瓦辛格饰演的T-800亲口说出了和“I'llbeback”完全相反的“Iwon'tbeback”,也证实了他此后让人遗憾地永远不会再饰演终结者了。

一代传奇或许就将落幕,“希望州长能再多演几集”的希冀也要随着《终结者:黑暗命运》的到来而落空了。

跟成龙一样,州长的电影也是看一部少一部了,而《终结者:黑暗命运》是他作为终结者T-800的最后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