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京剧的致命伤:杨小楼的松懈居然也成为优点而为人所仿效

在理论上,批判一个戏剧,应该就这戏剧的本身来下断语,来估量他的意义如何,感染之力有多么大,这是基础,这是最根本的一段,至于演员的演技,只是用来完成这「动的艺术」的「动」的,虽然用这可以使戏中人物再现于观客之前,而由「一个忠实的演剧者,应该绝对服从剧本」这一句话来看,可以知道演员并非真的根本,这是很显明的。

  • 谭鑫培便装照

    然而在皮黄,或者更切实一点说在国剧中,是从来由供奉内廷的伶人来做着权威者的,而把一切脚本都视为秘藏,摆在观客面前的便只剩下那动作,即做工,自然主有这秘本的人便选定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舞台上畸形地发展起来,批判是无论在读者或观客之间都不会少的。

    没有脚本可读,便只剩了观客,而观客所鉴赏的只是那畸形发展的主角的唱白做工,于是单只批判这个的剧评便成立了,因为无从认识整个的剧,而只好在一个主角的身上苛求,于是便形成了捧角,便形成了谭派、梅派……这些派别。

    演递到现在,演剧者几乎是不以仿效某一派来标榜便不易立足了,直到现在一个新的脚本的完成,仍然不免为某一伶人所自秘,这是用来吸引观客的,因为多年的习惯,现在的观客,即使是初看国剧,也一定要看名角,所以只要有名,譬如杨小楼的松懈,居然也成为优点而为人所仿效,这是国剧的一个致命伤。

  • 杨小楼、钱金福之《长坂坡》

    现在已经没有演唱整本戏的人物,将来也许会有并整折也不演出的时代,单是独角唱独特的一段,那便完全失掉了戏剧的意义,又要回到「舞」的那一个原始的阶段,这显然是退化了。

    (《北洋画报》1936年第369期)

    - 历史推荐 -

    孙毓敏:戏曲业余爱好者该练些什么?

    王熙春:忆老师梅兰芳在香港的生活片断

    说王凤卿:“汪派的唱法,可能不太科学”

    关于冒名“马最良”者

    谈唱片:“有些人看不起唱片,谓不值一学,不免过分自大了”

    看梅兰芳之《汾河湾》:目下而论,确没有第二人能及了

    【青云主人京昆讲座遗音系列三】「学姜辕门早 传姜射戟缘」青云主人与“辕门射戟”(附青云主人为弟子孙元喜讲析该剧原始录音)

    【青云主人京昆讲座遗音系列二】「启下言前 姜派叫关」——青云主人浅讲姜派唱腔特点及由“叫关”所想起(附青云主人该剧原始授课录音)

    【青云主人京昆讲座遗音系列一】「姜派小显 稀世独传」——青云主人也谈“小显”(附青云主人该剧原始授课录音)

    梨园钓沉 古稀拾零「红娘情系鼓板 梨园忘年引牵」:记荀慧生先生晚年最后一位鼓师的力荐经过(附珍贵录音资料)

    梨园钓沉 古稀拾零「发小习鼓海河畔 兄弟相认梅剧团」:记先父旧年上海滩的一次梨园奇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

    久已被人遗忘的

    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