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八角笼中》点映立功,草根代言逆袭暑期档“第二黑马”?
作者| Mia
【资料图】编辑| 无花果
这个暑期档,香槟庆功宴属于《士兵突击》的“成才”陈思诚(《消失的她》)和“许三多”王宝强(《八角笼中》)两兄弟。
没有流量明星,无IP,《八角笼中》楞是成为了暑期档第二大黑马。该影片在正式上映前半个月开启点映,6月30日起点映及预售票房便突破1.3亿元。截至7月5日晚,该片点映票房超过4.2亿元,打破此前由《八佰》创下的点映纪录。其预测票房落点也大幅度上调至19亿+。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7月10日11时32分,2023年暑期档(6月1日-8月31日)总票房(含预售)突破70亿,《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暂列暑期档票房前三位。
《消失的她》带热了整个大盘,《八角笼中》表现也远超预期。另外,“带孩子背唐诗”的追光动画十周年之作、“新文化”开篇系列《长安三万里》,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热度及票房表现。由于本周还有《碟中谍7》的加入,下周还有《封神第一部》《超能一家人》,月底有一部《热烈》,已经有媒体给出暑期档总票房180亿的乐观预测。
周围有影迷感叹道:“暑期档确实热起来了,去年好长时间都想不起来进影院。”对于院线和行业上下游从业者来说,这无疑是件好事。近日万达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扭亏为盈,已经可以预见,多家公司将会交出翻盘的成绩单。
“豆瓣3.7分导演”口碑逆袭:当王宝强代言草根,当点映立了大功
夜间打光不自然,音乐过满且过于煽情,人物逻辑动机不合理,二元对立多“工具人”,后半段显得混乱割裂……资深影迷或许能从《八角笼中》身上挑出一堆毛病。
从《百万美元宝贝》到《摔跤吧!爸爸》《百元之恋》,最近的《惠子,凝视》,“拳拳到肉”的拳击摔跤格斗领域不乏名导高分之作,体育励志+现实的《八角笼中》,导演技巧只能说是及格,套路并不新鲜,人物弧光的转变类似于《我不是药神》的程勇。但考虑到国内还相当缺乏卖座体育商业片的现实,或许应当对影片抱有更多鼓励,而对于王宝强本人来说,扎扎实实地拍好一部类型片,是巨大的飞跃进步。
某些时刻的刻意煽情让人出离,某些时刻又有一些粗砺笨拙的“真诚”把人摁在了椅子上。故事取材自真实新闻,即2017年四川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收养“大凉山的格斗孤儿”事件,直击贫困山村、失学儿童、体育黑幕,对社会现实议题的关注值得肯定;《棒!少年》中的马虎再度出演,小演员的表演天真可爱;另外,孩子们“投射着过去的自己”,向腾辉“映射着当下的自己”,个人表达带来了真实和真诚,王宝强内敛的演法,令人触动。
而王宝强和草根阶层的天然契合,以及他本人的国民度、路人盘,无疑成为了影片最大的加分项。1982年出生于河北农村的他,小时候被《少林寺》点燃了电影梦,“逐梦演艺圈”之路吃了很多苦,宛如“喜剧之王”现实版,12岁的王宝强进了少林寺武僧团学醉剑,后来去北漂当群众演员,期间做过建筑工,住过地下室。
《盲井》让他终于有了姓名,《士兵突击》大热,《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则让他被更多人认识。近几年的王宝强屡屡和春节档喜剧绑定,出演《泰囧》,《唐探》系列中的“唐仁”。他在银幕上的形象总是“民工”式的草根形象,充满亲切感,和前妻的一场离婚大战,更让“老实人”的标签牢不可破。《哈喽!树先生》至今仍让许多影迷对王宝强有演技滤镜,如果摒弃商业喜剧中极度癫狂的闹腾演法,王宝强其实是一个好演员。
他的导演梦始于2014年,豆瓣3.7分、拿下7亿票房的《大闹天竺》。这部烂片消耗了王宝强不少路人缘,差评让他幡然醒悟。自2017年筹备开始,踏踏实实的六年潜心打磨,甚至拒绝活动“少赚了很多钱”,从《大闹天竺》到《八角笼中》,我们看到了王宝强的巨大进步,电影语言的运用,如结尾处街头的川剧变脸暗喻,片中有多处“笼”的意象。
作为首位到场领取“金扫帚奖最令人失望电影、导演、编剧”的明星,从豆瓣3.7分到此次的豆瓣7.5分,他自称“我欠观众一部好电影”,片里片外完成了互为对照映衬的“逆袭”,制造出更多话题与励志情绪。
影片之外,王宝强本人调动了自己从影以来的所有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大规模点映”这一正确的宣发路径,加速了小众题材的出圈,爆发长尾效应。早在端午节期间,便已开启提前全量点映,上影节期间话题热度再度发酵,上映前拿到4亿+票房成为“点映冠军”,战线铺得更长。
虽然《消失的她》话题度在整个暑期档十分强势,但影片本身类型、受众与前者并不重合,其中燃点泪点获得猫淘9.5分、9.4分的认可,因此取得了共赢的效果。百度指数的显示,“八角笼中”从6月22日开始,热度趋势呈持续上升状态。
纵观暑期档,原本被看好的IP续作《扫毒3》票房失利,除了港式追车爆炸套路疲惫、剧作问题,或与宣发策略的失误、没有提前点映有一定关系。“大规模点映”或将成为未来不少对自身口碑质量有信心的小众影片的“必选项”。
“演而优则导”再添一员
国内影视圈有一个现象,相较于编剧转型导演,演员转型导演在商业上成功的案例似乎更多。而王宝强此次六年磨一剑的胜利,为这个长长的名单再次添上了一笔。
演员转型导演而大获成功,最早可以追溯到八九十年代的尔冬升、成龙、周星驰甚至陈冲、张艾嘉、姜文。从内地电影产业井喷式爆发的2012年起,时代红利吸引诸多演员投身热潮,徐峥推出了《人在囧途之泰囧》,以“囧系列”开启了“系列IP”的打造,随后吴京、大鹏、陈思诚、黄渤、贾玲等演员纷纷加入,且成立自己的公司,并且成为了当前业内的中流砥柱,与多家电影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资本关联,甚至进而变身投资方,见证着产业的寒冬起落与升温复苏。
吴京成立了登峰国际,与北京文化、中国电影多次合作,曾表示当初拍《战狼》是因为觉得娱乐圈的商业气息越来越重,找机会越来越难,“干脆自己捧自己”。姜文曾成立阳光灿烂制片公司,后创办了不亦乐乎影业。陈思诚的聘亚影视前身为其个人工作室,后将股份卖给万达,近年来创办了壹同传奇。大鹏成立他城影业,与儒意影业有过多次合作。徐峥有真乐道,同时自己也是欢喜传媒联合创始人之一,贾玲有内地四大喜剧厂牌之一大碗娱乐。
事实上,国内的几位“百亿俱乐部”成员均是演而优则导。从吴京的《战狼2》,贾玲的《你好,李焕英》,陈思诚执导的《唐人街探案3》,再到黄渤的《一出好戏》。近年来,他们更是尝试孵化新导演矩阵,打破产能天花板,如黄渤主演的《学爸》便是他主推的“HB+U”新导演助力计划,壹同旗下,多部陈思诚监制、新人导演执导的影视剧也已经推向市场。
从演员自身规划出发,年龄增长势必会面临着职业生涯瓶颈,不少演员从台前转向幕后,或成为制片人,或成立经纪公司,如陈坤、周迅创办东申未来,又或是李冰冰的和颂传媒。转型导演是另一大选择,能够平衡风险,为职业发展带来多样性可能。
当然,也有的演员转型导演是为了一圆电影梦,比如话剧演员出身、爱写诗的陈建斌,处女作《一个勺子》获得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最佳新导演,第二部作品《第十一回》依旧是明星如云,浓浓戏剧舞台风。
从转型优势来看,这些中生代演员已经有着极为丰富的片场经验,以及面对市场的经验,熟悉各个拍摄制作流程,当中商业嗅觉灵敏者能够提前预判市场情绪,且倾向于选择喜剧等“好卖”的类型;从自身经验出发,“懂戏、注重人物塑造”,便于和演员沟通,指导表演;情怀人设加持,如刘若英的《后来的我们》;他们自身的名气能够有效帮助项目推进融资,同时也为影片带来了强大的人脉资源、宣推资源,有着较高的票房号召力。如《你好,李焕英》中沈腾的加入。
以王宝强的《八角笼中》为例,名人纷纷为《八角笼中》站队呐喊。陈思诚发长文打Call,其公司也投了《八角笼中》——据悉,现实题材当时并不被看好,在寻找资方过程中屡屡碰壁,陈思诚得知后主动承担了这部电影的后期制作费用。刘德华为电影献唱了推广曲《男人哭吧不是罪》,刘若英与王宝强合唱了《亲爱的小孩》,周星驰贡献出“纸巾擦泪照”。
相比之下,由于视听表达思维和文字表达思维是两个体系,当导演需要管理能力、不能纯创作导向,编剧转型更有可能“纸上谈兵”,且名编剧不一定具有名演员的资源调动力和国民知名度,优势可能不如演员。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还有几十名演员转型导演,包括郭德纲、吴君如、黄磊、包贝尔、伊能静、张歆艺、邓超等等。当然,不是每一个演员转型都能靠名气获得成功,导演是个并非人人都能干的技术兼艺术的双重属性工种,除了极少数天才,需要天赋,更需要系统训练。不少演员相比做导演,更适合表演。作为一个不错的演员,邓超执导《分手大师》《恶棍天使》时消耗的好感,甚至累及了《中国乒乓》的观众缘。
无论是《你好,李焕英》中贾玲对母亲真挚的怀念,抑或是《八角笼中》王宝强“靠自己打出颜色”的草根励志,归根结底,说服观众的是内容和真情,名气只是加分项,不是决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