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清末女首富周莹,替吴家打下江山,却不被允许葬入吴家祖坟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让很多人认识了清末女首富周莹,同时也有很多人发出疑问:在清朝末年,陕西三原真的有这么一位女首富吗?
事实上,筹划拍摄这部电视剧的,正是是周莹的后人吴国华。
吴国华是周莹的太孙女,也是周莹的崇拜者。“将太奶奶周莹的故事搬上荧幕”一度是吴国华的梦想。她的这一梦想从筹备到正式出现在荧幕,前后历经了十数年之久。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虽然这部剧是由周莹后人筹划的结果,但它最终呈现出来的周莹形象却与真实的清末女首富周莹有很大区别。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孙俪扮演的周莹与真实清末首富的差别,大约形同“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大小。
电视剧中的周莹虽年纪轻轻就守寡且并无所出,但她在事业爱情上却是相当成功,她收养的继子吴怀先也与她感情深厚,她还是慈禧太后民间的义女。可以说,这个形象俨然“人生赢家”。
可真实的周莹的确事业成功,也的确是慈禧义女,可在感情上她却并无所谓“完美可言”。
电视剧中的周莹在感情上活得很“理想”,深爱她的丈夫吴聘被人毒杀后,她得到了阔少沈星移(陈晓饰)的痴爱,此外她还被一堆优秀男青年如图尔丹等的追求。
可真实的周莹却在守寡后始终独身一人,身边也从未出现过所谓“痴爱她的沈星移”等。熟悉那个年代的人知道,当时流行“贞洁牌坊”一类束缚女性的所谓“表彰”。
为了这个所谓的“牌坊”,作为寡妇的周莹是不可能再嫁也不可能与别的男子暧昧纠葛的,因为那样的话:周莹不仅得不到吴家动院的执掌权还会被千万人唾弃。
自然,如慈禧太后一般默默守寡一生,便成了丧夫后的周莹的必然结局。
或许正是因为周莹与慈禧的这一相同命运,慈禧避难西安周莹捐银10万两后收她为义女并册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吧。
真实的周莹在爱情以外的其他诸如亲情上也并不圆满,因为吴聘病弱的缘故,她与吴聘一直无所出。吴聘死后,她不得不过继了吴怀先为子。
然而,皇族无父子,大家族多数情况下也无亲情可言。毕竟,大家族的厉害冲突比普通家庭更大。更何况,周莹与吴怀先并无任何血缘关系。
所以,与电视剧中母亲与继子相处融洽截然相反的是,多年后,吴怀先成人后竟为了家产与继母周莹对簿公堂。母子关系发展到这份上,其悲凉自不必言说。
为了收视率,吴国华不得不给太奶奶加了很多艺术创作,但在根本上,孙俪饰演的周莹与清末女富商周莹是一致的。
剧中的周莹擅长做生意且大义、通透,她用智慧和过人的商业天分创作了吴家的商业帝国,历史上真实的周莹也是如此。
在那个男权盛行的年代,一个女人能做到如此,其背后付出的努力自是超乎了常人的想象。
古代流行“女子无才便是德”,于是乎,周莹虽是大户出身却也不识几个大字。但丈夫死后,掌管吴家东院的周莹却开始重新学起了“读书识字”。
在学习的过程中,周莹还创造性地发明了“半文半画”的“周体”,这“周体”只有内部人士才能看懂,这看起来是“劣势”的“周体”,后来还因为其“晦涩难懂”为她后来传递商业机密带来了好处。
除了好学之外,周莹的优点还有很多,“精通算数”、“心思细腻”等便是其优点。但相比之下,周莹能取得巨大成功,成为那个时代女子的楷模离不开她过人的“好德行”。
《道德经》里说“君子厚德载物”,也唯有“厚德”才能守住巨大的财富。
周莹是一介女流,可她的德行却比同时代的大多数男子更加让人钦佩。
风水学上曾说,这个世界上最好的风水就是“德行”,这话是说,如果一个人德行好,即便他住在风水最差的地方也会好运不断,但如果一个人德行差,那么即便他请最好的风水大师将风水调到万无一失,也终究会因德行不好而遭受厄运。
周莹能创造巨大财富帝国并守住她的财富,与她一生的好德行分不开。
周莹的好德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女德上,这个前文就讲了:守寡后,她一直留在吴家,将一生献给了吴家。
第二,为人、做生意严格讲诚信。
周莹的诚信不仅体现在与他人做生意时,还表现在对下人的态度上。
当时陕西流传这样一句话:哪怕吴家没有契约没有文书,只要当家的(周莹)说了,就能信。
其养子吴怀先即便曾与母亲有过恩怨纠葛,但在谈起她的为人时依旧感叹说:
“母亲对信誉特别看重,不光是对合作伙伴、对管家、对伙计、对四五千人的生意队伍都非常真诚,也充分信任。她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她给予信任,身边人也回馈信任,她一个人管理这么大生意,四大管家给予了很多帮助。”
第三,懂得让利、热心慈善。
商人重利,这是他们获取财富的原因却也是他们最终失去财富的原因。
周莹也谋利,毕竟她本质上是个商人,但她却是一个懂得让利的商人。
电视剧中,曾有一个周莹收购棉花的桥段。
某年秋天,棉花丰收。关中的棉花行利益熏心,趁机杀价,引起了诸多棉农的不满,眼看就要多收成灾。
周莹见状,依据“贵极反贱,贱极反复贵”的价格规律推断,棉花多到成灾时多多收购棉花是好事。但她在收购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如其他商人一样“贱收”,而是很顾及棉农感受地依据往年的价格收购。
这样一来,棉农自然会更乐于将棉花卖给周莹。
而第二年,棉花歉收时,周莹不出所料地依靠上年的棉花库存,赚了一大笔。接下来的7年时间里,她将每年进出3000来担棉花的小生意扩大成了到每年进出11万多担的大买卖!
周莹在商业上成功后,从来没忘帮助自己打天下的吴家伙计们。与如今老板们各种想办法克扣员工工资不同的是,周莹在做的却是想方设法为伙计们谋福利。
吴家东院成为人人向往的“名企”后,周莹还开创了近似于现代企业经营中的“股权激励制度”的先河,极大地调动了店员的积极性。
具体是:周莹让所有员工都参与入股。这样一来,员工不仅能拿到工资还能参与公司的分红,如此,他们怎会不卖力呢。
对于吴家东院的老员工,周莹还采取了“阳俸阴俸制度”。
这个制度有必要解释一下,因为在今天这个年代已经没有这种制度了。简单讲来,此项制度就是“活着(包括退休)死了都可以领俸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一个老员工在公司干不动了退休,他不仅可以拿到退休金,他在吴家东院动作的儿子孙子还可以在他死后继续领取老员工的“阴奉”。
这就等于:人死了,他的工资还可以被子孙继续领,如此优待,员工怎会不卖命。员工卖命,商业帝国怎能不强盛。
相比对员工的慷慨,周莹在慈善事业上也同样慷慨。
商业帝国建立后,周莹始终未忘记回报社会。她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这一件件义事,使她成为关中地区远近闻名的“女商人”。
战乱中,天灾时,周莹都会开仓放粮,设置粥厂,赈济灾民。她在关中受灾地方开设粥厂,让泾阳、淳化、三原、蒲城、富平等米粮店开仓放粮,将粮食分给周边穷苦人家。
正因为她的乐善好施,泾阳、三原两县在修县志时,特别将周莹的善举载入了史册。
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大善人,却也终因情感上的空虚未能收获“圆满”。除了终身守寡和与继子情感破裂外,周莹还因封建的缘故最终未能与她唯一爱过的丈夫吴聘合葬,她甚至未被葬入吴家祖坟。
1908年,因操劳过度加之心情抑郁,周莹早早便去世,这年,她年仅40岁。
周莹死后被葬在不起眼的地方,而不是她心心念念的吴家祖坟。
而之所以会造成这一结果,是因为:封建时代有规定,女子若没有生育子嗣,是不可以被葬入祖坟的。于是,她死后始终不被允许葬入她生前为吴氏修建夫人庞大陵园“柏树坟”。
想想,周莹为吴聘守寡一生、为吴家打下了商业帝国,最终却连祖坟都不让入,真真让人唏嘘不已。
好在,终究善有善报。因为周莹一生行善的缘故,她去世后,受她恩泽的乡亲们,自发在渠岸择地修了一座庙,将周莹供为“水娘娘”。
原来,周莹不进吴家祖坟,竟是因为上天感于她德行动天:为她安排了更好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