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本报采访 业内人士:活起来≠火起来,但足以证明“经典”力量 世界头条
本文转自:生活报
央视热播《人生之路》 还有《主角》《北上》《熟年》《龙城》预备 影视剧市场再掀严肃文学改编热?
接受本报采访 业内人士:活起来≠火起来,但足以证明“经典”力量
【资料图】生活报记者 吴海鸥 王雪莹
近日,根据路遥中篇小说《人生》改编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人生之路》正在央视一套播出。虽然口碑不如预期,但剧中高加林、刘巧珍等人走出黄土高原,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拼搏奋斗、改变人生命运的故事还是引发了广泛讨论。
作为由严肃文学改编的剧集,《人生之路》以及《装台》《人世间》等均取得了不俗的反响。据悉,今年还有《主角》《北上》《龙城》《繁华》《熟年》等作品待播,这令不少观众感慨:“失宠”多年的严肃文学改编,再一次进入了热循环。这在黑龙江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荀瑶、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丁媛等业内人士看来,“严肃文学”和“影视作品”的结合是相互激励、相互成全的。他们认为,严肃文学影视改编的热潮,既彰显了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力量,也为影视作品实现“内容为王”的转型提供了支撑,同时起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效果。正如作家王蒙所说的:“一部作品也许只有30万人读过,但变成影视剧后会有300万人甚至3000万人看见。”
1
啥样作品算“严肃文学”
有较强时代性和现实性 能引发读者思考
改编自笛安小说《龙城》三部曲的《龙城》、改编自徐则臣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小说的《北上》,改编自陈彦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小说的《主角》……都将于今年在央视跟观众见面。此外,莫言的《丰乳肥臀》、余华的《文城》、张平的《生死守护》、贾平凹的《高兴》《秦腔》、王蒙的《这边风景》、苏童的《黄雀记》也已启动影视化创作。
由此可见,严肃文学正在成为影视制作者追逐的新热点。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严肃文学”呢?省社科院文学所博士丁媛给出了解释:首先创作者的创作态度得是严肃的,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举个例子,比如《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写作的初衷是“讲述这片黄土地上的人和事”;梁晓声写《人世间》的初衷是“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这种初衷就是严肃的。为了实现这个写作初衷,作家们会大量的阅读、会体验生活,也会思考如何编排结构、塑造人物等,这一连串的创作过程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严肃的创作态度。其次,作品内容或主题得是严肃的。比如对现实生活的展现,对历史文化的一种表达等。第三点,严肃文学得有一种能引发读者思考的力量,这种思考可以是关于人生的、当下生活的、历史的、人性的等等。此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作品,也属于严肃文学的范畴。
2
从“黄金期”到逐渐“失宠”
主因在于 改编难度大+网文影视化激增
严肃文学影视化,曾经有一段黄金期。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四大名著以及《芙蓉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四世同堂》《围城》等严肃文学作品影视化的改编,至今都被称为经典。张艺谋曾表示过:“那些年是文学驮着电影走向世界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剧日渐式微。采访中,黑大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荀瑶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影视改编逐渐转向“通俗”,网络文学影视化几乎占据中国影视改编行业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是影视改编的难度让不少从业者望而生畏。
针对第二点,荀瑶解读道:“现实题材作品改编成影视剧,需要编剧的二度加工。《人世间》的原著作者和影视剧编剧都是大手,可谓旗鼓相当,但并不是所有严肃文学影视化的编剧都能拥有过硬的改编能力。那如何将大篇幅的经典文学作品凝练成一部故事完整、主题明晰的剧集,是很考验创作者改编功力的。因为一旦弄不好,就会造成信息的消耗,让一流的文学作品沦为二三流的影视作品。”
3
严肃文学影视化“门槛很高”
既要展现厚重主题 也要满足读者对小说的想象
每年出版、发表的严肃文学作品那么多,为何偏偏是它们被改编?在业内看来,被改编的严肃文学通常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它们要有传奇性、故事性和跌宕性;其次,被改编的小说篇幅不会太长;最后,被改编的作品往往与时代的调性契合。
但即便成了改编的目标,创作者的改编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就《人生之路》而言,不少原著读者都喊着要“弃剧”。荀瑶表示,除去演员和服化道等因素不谈,《人生之路》让大家感觉出戏的最重要一点在于它虽然增强了戏剧性,但却削弱了原著的深刻表达。《人生之路》的失利并不是个例,大部分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剧作品都会遇到相似的境遇。荀瑶称,要把小说里表现的东西外化、影像化,人物所有的心理活动不再是文字描写,必须让他行动起来,这是比较困难的。就像小说里往往不会出现完美的正派角色或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因为人性是复杂的,这是文字作品的魅力所在。但当把小说转化成影视剧,这些人物复杂一面很难呈现出来,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让观众产生反感情绪。
丁媛认为,文学与影视本身就是两种艺术形式。前者通过语言为媒介呈现世界,创造出的想象空间很大,而后者则将很多的东西固定下来。像文学里林黛玉“似喜非喜含情目”什么样的眼睛?在影视里哪位演员能够表现多愁善感的眼睛?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影视的固化很难满足所有观众对文学中林黛玉的想象,所以改编是有难度的。其次,严肃文学在结构形式上往往比较庞大,在主题表达上十分厚重,所以被改编成影视剧也是有难度的。
4
“回暖”也难“一窝蜂”改编
热度、收视层面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如今严肃文学能够再次获得观众青睐,业内认为是影视行业从“流量经济”向“品质追求”转型的一个风向标。多年来,网文成为剧集最重要的来源,仙侠、宫斗、权谋、甜宠等类型轮番上演,赢得市场的同时也让改编剧陷入故事同质化、人物模式化的怪圈,加剧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大多数严肃文学的时代跨度大,思想性和艺术性强。由严肃文学改编而来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聚焦百姓家长里短、讲述世俗人情以对时代风貌的描绘和对社会民生的关注获得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同。荀瑶认为,路遥、莫言、余华这些大家的作品在今天读起来依然有感染力,一代代年轻人都喜欢他们的作品,这就是经典的力量。严肃文学改编潮再次回暖,既是观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渴求,也是影视市场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期盼。他表示,这种“回暖”不代表严肃文学市场会打压通俗市场,仙侠、甜宠这些题材依旧会存在。“回暖”证明的是我们的市场和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所以严肃文学的“活起来”和“火起来”还是两码事,也不会造成“一窝蜂”改编的现象,毕竟它的门槛比较高。“有茅盾文学奖作品打底,一般影视化改编的作品口碑都不会太差,但在热度、收视等层面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与沉没成本。我认为将严肃文学影视化的意义不在全面开花,而在‘一键入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