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清华简再现前所未见先秦佚籍《参不韦》讲述夏朝治理体系-世界视点

清华简再现前所未见先秦佚籍《参不韦》讲述夏朝治理体系-世界视点


(资料图片)

又一篇前所未见的先秦佚籍公布。11月25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成果发布,整理收录长篇战国竹书《参不韦》。这篇竹书共124支简,内容完整,总字数近3000字。这是继清华简《系年》《五纪》之后,整理公布的又一篇超百支简的长篇竹书,是前所未见的先秦佚籍,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思想、官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不韦,即“三不违”,不见于文献记载,他是天帝委派来指导夏启治理国家的使者。这篇简文讲述的就是参不韦对夏启的训诫。众所周知,启是大禹的儿子,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第一位君主。

如果通俗地翻译,这篇简文讲述的是一个治理洪水的故事——开篇类似《尚书·洪范》和清华简《五纪》,描述了远古洪水泛滥、导致天下混乱,天帝创制“五刑则”来治理。洪水被成功抑制后,天帝命令参不韦将“五刑则”授予夏启,指导其治理邦家。而所谓五刑则,具体内容包括五则、五行、五音、五色和五味。其中,五则又称“五德”,即礼、义、爱、仁、忠;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色即青、赤、白、黑、黄;五味即苦、甘、酸、咸、辛。

专家解释,明着写“五刑则”,其实作者的重点在于将其与职官系统相配,并具体规定了每个职官的职责,以此来指导夏启治理国政。如简文以“五行”与职官“司工、司马、征徒”相配。“‘征徒’一职未见于传世文献记载,据简文可知即对应文献的‘司徒’,这丰富了我们对先秦官制的认识”。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评价,这篇失传已久的先秦文献,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先秦思想史、制度史、祭祷礼仪以及夏代历史传说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篇先秦历史文化研究的珍贵新材料。

其实,读懂这篇近3000字的故事,各方专家努力了1年时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贾连翔直言,简文论述环环紧扣,内在逻辑清晰,但是因为一些概念尚属初见,又多有异称,所以理解起来颇费周章。2021年6月,该中心就启动了第十二辑报告前期整理研究的准备工作。到2022年5月,才最终完成本辑整理报告的定稿和文字编、图版等编纂工作。

“出版社排印出样稿后,又经过反复校核,直到付印之前,因对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还在进行反复校改。”在成果发布会上,黄德宽说:“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整理研究报告,虽然凝结着我们的心血和努力,但我们深知工作还只是初步的、基础性的,还有不少疑难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有些意见还需要得到检验,恳请学术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新闻背景

清华简于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自2011年初发布第一辑研究成果以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以每年一册的速度推出清华简的整理报告。整理报告目前已顺利出版十二辑,整理团队也逐渐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