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别叫我“赌神”》:我们永远可以相信周润发的表演

《别叫我“赌神”》:我们永远可以相信周润发的表演

《别叫我“赌神”》从人物设定来看,属于《赌神》+《阿郎的故事》的结合体。周润发饰演的吹牛辉没有高进的赌术,但是他每天围着赌桌打转,不断在赢钱、输钱、借钱这三个程序中循环,导致自己债台高筑。阿辉有一点像阿郎,都是曾经风光过的人物,不同的是阿辉孤身一人,身边没有儿子陪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好爸爸还是坏爸爸

周润发的表演从来不会重复自己,阿辉仍然是独一无二的银幕形象。周润发在表演中首先将阿辉塑造得几乎是人见人厌,他不仅沉迷赌博,而且脾气火爆,动辄出口伤人。这是一个浑身带刺的人物,他生活落魄,没有奋斗目标,从来不去考虑明天的事情。

周润发为了阿辉这个角色,卸下了明星光环。他近年来的作品《大上海》《澳门风云》《无双》等片中,饰演的都是枭雄、大佬,亮相自带两米八的气场。《别叫我“赌神”》中的阿辉,落寞与孤单,周润发收敛了自身的锋芒,塑造出一个满身泥泞的小人物。这样的人物,一开始登场是让人很难相信他的人生还有什么希望。

每个人在身处逆境时,都需要一个抓手,成功抓住一个着力点,这个人就有可能绝境重生。阿辉的抓手是他的儿子阿阳(柯炜林 饰),他的前女友李夕(袁咏仪 饰)突然有一天把已经长成少年的阿阳送来,拜托阿辉照顾孩子一个月,酬劳是十万元。阿辉看在钱的面子上,答应了。

阿辉与儿子阿阳的相处过程,经历他从坏爸爸到好爸爸的转变。周润发把阿辉从一名混不吝的老光棍,渐进式演绎了角色的父性如何被唤醒。父子两人的相处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阿辉是坏爸爸,他对阿阳一言不合就是打骂;后一个阶段他是好爸爸,开始用心去呵护自己的孩子。

周润发在影片中使用普通话原声对白,完整诠释出人物由内而外的情感转变。阿辉初见阿阳,两人没有感情基础,阿辉只把自己放在监护人的位置上,阿阳稍有差池,阿辉就大发雷霆。

可是,阿辉逐渐发现阿阳的纯真本性,以及回忆起他和李夕的美好时光,他的内心逐渐被软化,即使嘴上仍然严厉,但是举止中已经是父亲在照顾自己儿子的标准。

阿辉从坏爸爸到好爸爸的转变,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戒赌了。这预示着他的人生已经逐渐走出了泥泞之地,向阳而生。

这些细微的变化,在周润发的表演中是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让观众感受到角色情感上的转变,进一步实现了角色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振。

影片中,阿辉有一场戏是点睛之笔,升华了他的父亲形象。第一场是阿辉临危护子。阿辉因为欠债引发纠纷,债主太子基(黄德斌 饰)带人要痛打阿辉父子俩。阿辉为了保护儿子,愤然用剃刀劫持了太子基。

这场戏中的周润发如同被群狼围攻的狮子,本来已经落败,但是看到孩子遭遇生命危险,狮子被激发出更强的斗志。阿辉在那一刻是狮子,是百兽王者,为了孩子他愿意牺牲自己,但绝不能让孩子遭受一点打击。这是父亲的本性,那一刻的阿辉是最好的父亲,无与伦比。

周润发在《别叫我“赌神”》呈现出一个层次丰富的父亲形象。阿辉的堕落摆烂、振作崛起,通过周润发的演绎,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人物弧光。看完电影,观众会忘记赌神的风光,而是记住了阿辉作为父亲的荣耀。

港产片的类型之变

华语影坛,香港电影对类型片的创作尤为娴熟。喜剧片、动作片、爱情片,这些类型片曾经都是香港电影的招牌之作。时代在进步,电影人的创作也必须要有创新。

《别叫我“赌神”》的创新在于类型融合,影片不能简单地划归到某一个类型当中,它融合了赌片、喜剧片、家庭片、犯罪片的元素,构成了全新的类型片风貌。

因此,它的剧情发展令人意想不到——如果这是一部赌片,最后应该是在海上的一场牌桌决战。如果这是一部犯罪片,最后应该是正邪枪战。

《别叫我“赌神”》却突破了原有窠臼,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阿辉带着儿子奔向新的生活。特别是片尾两人在沙漠中前行,这样的独特设计,在香港电影中少有,平凡人活出不平凡的人生,这就是影片的蕴含的深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