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戏曲周更多常态化活动将举行

戏曲周更多常态化活动将举行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主场活动落幕,但曲终人不散,戏曲周结束了在北京园博园、中国园林博物馆、市内专业剧场等地的活动后,还将有更多常态化活动走进基层、社区(村)、校园等,继续推广普及戏曲艺术。

在孩子心中
(相关资料图)

作为北京乃至全国知名的戏曲文化品牌,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让传统与现代和合,让艺术与生活共美。今年更是在形式、空间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拓展,以演出、论坛、展览、游戏、市集、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推动戏曲艺术普及。一直锐意创新的中国戏曲文化周,今年更在时空拓展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园林中的戏曲”“剧场里的戏曲”“网络上的戏曲”三个板块活动,为戏曲艺术传播、推广搭建起一个“三维”舞台,突破时间、空间阻隔,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吸引更多受众。

“园林中的戏曲,戏曲中的园林”,一直是中国戏曲文化周的特色。京剧、评剧、昆曲、北京曲剧、河北梆子的经典剧目,在园博园内轮番上演。升级后的阳光剧场更加气派,每天名角儿荟萃、好戏连台,周末更是成为众多戏迷进入园中的首选打卡地。

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感慨:“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戏曲是小众文化,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是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刷新了我们对戏曲的认知。孩子在园博园中寻找‘关公’‘岳飞’‘梁红玉’,让NPC为他们集章打卡抽奖,一边玩游戏一边学习戏曲知识。孩子玩得开心,收获也很大,自己动手参与到活动中去,可以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戏曲的种子。”

在名家意识中植入创新思维

今年的戏曲文化周同往年最大的不同是首次走出园林,在京城的各大剧场上演经典大戏以及特别策划。其中最具看点的莫过于11月9日在中山音乐堂上演的《群英荟萃·星曜争辉——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专场晚会》。

这是一台创新思维的戏曲演出,众多戏曲“大咖”创新演绎多剧种唱段与古风歌曲,其间更不乏融合戏曲元素的器乐演奏。演出中,超过20位来自戏曲、民乐、曲艺界的名家都展示了自己不同往日的一面。其中,王丽京一人挑战了黄梅戏和越剧,《牛郎织女》和《陆游与唐琬》展示了这位评剧名家的表演才华;已经20多年没有在舞台上唱歌的梅派第三代传承人胡文阁,更是以一首歌曲《枉凝眉》和京剧《太真外传》的串联演绎,将古典女性之美淋漓尽致地呈现;两位相声名家王玥波与何沄伟的京剧《二进宫》大段演唱满弓满调,一高一矮的舞台形象更为表演增添了喜感;昆曲名家魏春荣与河北梆子名家王英会联袂的京剧《坐宫》,别有一番韵味,最后的“叫小番”更是掀起了全场演出的高潮;京剧程派艺术家迟小秋的京歌《蝶恋花》,带给观众程派唱腔与歌曲旋律结合的新感受。

通过多种形式展现戏曲元素

参与本场演出策划的保利紫禁城负责人徐坚表示:“这是一台以戏曲为主题,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展现戏曲元素的演出。节目的编排经过多轮头脑风暴式的策划和讨论,得到了艺术家们的广泛支持。”

此外,中山公园音乐堂的舞台也为这场演出做了特别的改造。据舞美设计张曦介绍,“在舞台设计中我们特别提炼了戏曲脸谱的符号概念,既保留了传统戏曲文化的艺术特点,又融入了西洋乐器的独特质感,实现了抽象与具象、东方与西方的双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