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迷失的周星驰和没落的李连杰

迷失的周星驰和没落的李连杰

生于70年代的人大概都经历过对港片顶礼膜拜的两段时期。80年代的中后期和90年代的上半叶。前者属于许冠杰和光头佬,成龙和周润发,叶童和钟楚红,甚至胖胖的洪金宝和傻傻的成奎安,群星璀璨,不一而足;后者却是一个人的天空,光芒万丈,风头无两。

  无厘头,这个最初对大部分人来说古怪拗口得近乎生涩的名词由是在此后的十几年内渐入人心。如果有华语电影的编年史,或许会开辟专门一页记录下它的始作俑者,名叫周星驰。

  当剧情回归琐碎,当想像挣脱缰绳。我们或许不会明白其中之于电影的意义何在,却深信是这个表情做作,略显浮夸的类型演员在新旧世纪的交替之际让日益没落的华语电影至少一息尚存。于是在最近十年间对他大加追捧,奉为大师。

  以喜剧之王自诩的周星驰却开始逐渐迷失,迷失在他信奉半生有关喜剧的最高境界上。反观其最近亲手执导的三部影片,一部比一部差强人意。想像力如同那记从天而降的“如来神掌”,在地面砸出一个大坑后尸骨无存;更像那个制作粗糙的外星娃娃,拾人牙惠全无创意。

  一入江湖催人老,须发半白的周星驰江郎日渐才尽,他在心中的圣地前高山仰止,已然力不从心。

  或许他最适合做的,只是一个演员,不是导演。

  或许他更该思索的是演员之于无厘头,到底是谁成全了谁?

  就像另一个华语电影的代表人物李连杰,在投身好莱坞之后面目全非。从《功夫之王》里神神叨叨的默僧到《木乃伊3》中的怪物皇帝,无不让人大跌眼镜。或许你已经发现,国人口中所谓国际巨星的发展史,无不遵循着一条约定俗成的成长轨迹。到美国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

  到美国去,这句口号让我似曾相识。

  我回忆起整个80年代末期,它曾响彻我所在的城市天空。那时身边每个忙碌的人都说要到美国去,这在当时挺让我迷惑。我不知道美国在哪里,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到美国去。

  你说美国人说外语他们说中文美国人白皮肤他们黄皮肤美国人喝牛奶吃面包他们喝豆浆吃油条美国人高个子他们矮个子美国人高鼻子他们矮鼻子,他们为什么非要到美国去呢?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原因所在,美国人挣的是美元而我们却是人民币。

  但是用这来解释电影明星的留洋潮显然并不合适。金钱在其中显然并非举足轻重。可是文化环境的迥异道理相通,他们为何还是前赴后继孜孜不倦呢?

  东方女人娇小的身材和周润发圆圆的脸庞一样,显然并不符合好莱坞的审美标准;窜高伏低的成龙在离开了中式语言的诙谐对白后更像一个杂耍演员;而一板一眼招式严谨的李连杰,在演技和外表都乏善可陈的前提下,沦为象征东方的道具符号和宣传噱头就在情理之中。

  《黑客帝国》需要的不是李连杰,而是袁和平或者程小东。

  我并非狭隘民族主义者,对中华五千年文明也所知甚少谈不上热爱,从没妄想阻碍世界大同的步伐。我其实挺喜欢《功夫熊猫》里的那只熊猫,哪怕他的老爸是一只鸭子。而我不喜欢《木乃伊3》里的龙帝,原因也并非会由此联想到民族英雄黄飞鸿因而心生愤懑。

  十年之前,黑泽明因脑溢血在家中去世。这个日本殿堂级的电影大师一生作品扎根于脚下的土壤,却为世界紧记。

  这样的道理一言难尽说起来比较复杂,你可以理解为在文化范畴里,冲出亚洲不是走向世界的唯一途径,足不沾地的动作不一定都能叫作飞翔。反而如同断线的风筝失去力量,它在飘飘荡荡之后不知去向。

  比如我所在的城市正在日渐变得五味杂陈。复古与后现实主义比邻,高架共下穿隧道并存;旅游还是引资?工业或者环保?刚修好的道路推平重建,刚植好的花草拔去重栽。他们管这叫作兼收并蓄精益求精,我却误解为灵魂出窍。

  可见迷失的不只周星驰,没落的亦何止李连杰。

  我们在这个特殊8月对着张艺谋手中徐徐展开的巨幅画卷兴奋莫名,却在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