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与《明朝那些事儿》,哪个更真实客观?
谢谢邀请!
《万历十五年》是现代历史学家黄仁宇呕心沥血之所。篇幅不长,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没有波澜壮阔,只有娓娓道来,看视平淡,却在平淡中揭示了大明由盛而衰,由衰而忘的历史规律,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万历十五年》讲了六个人物,皇帝万历,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清官海瑞,大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看似小说,实为政治教科书。万历十五年是万历的转折点,更是大明的明显拐点。万历清算了张居正,废了新政。朝庭从此开始陷入党争,争国本(立太子),万历开始庸政怠政。从此大明的皇帝已把控不了朝政,万历开始了心恢意冷,二十多年不上朝,大明江河日下,衰亡已不可避免。
首辅张居正去世,新政被废,说明大明的改革失败,在政治上已无出路。申时行是个表糊匠,人品不错,但人品不能当饭吃。申时行的前任张居正强势,申时行温和。在张居正被赶尽杀绝之时,申时行得知因抄家导致张居正家有人上吊、有人饿死时,他表达了不满,厉声斥责:谁让你们这样干的?表明他并不想得罪改革派,也不想做改革派,适可而止的心态,只想做一个和事佬。
清官海瑞的死,代表大明士大夫为人为官的道德已死,明朝不太讲法制,基本靠道德治理国家,海瑞死,道德终。
大将戚继光的死,说明国家军队死。戚继光的主要功绩是抗倭,是抵御外辱的名将。面对后金的崛起,面对日本的狼子野心,国家何去何从?
哲学家李贽自杀。李贽在大明是和王阳明等身的哲学家(心学),著作等身。哀莫如心死,李贽的绝望与无助代表了大明的绝望与无助。
《万历十五年》从皇帝、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的死亡、绝望、无为,为我们展现了大明悲剧性的结局。是我们为人、做事、治国理政的经典教科书。
《明朝的那些事》是当年明月的倾心之作。当年明月以明史为基础,以风趣幽默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大明三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虽然个别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但此书无根本的历史瑕疵,是了解明史的教科书,由于此书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成为了人们爱读的历史小说之一,可以说开了先河。
两本书的政治占位不同,高度不同,着眼点不同,讲述的年代不同,没有根本的可比性。如真要比较,《万历十五年》讲述的是大明为什么由盛而衰,什么时候由盛而衰。《明朝那些事》则为我们展现了大明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