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地下河是怎么形成的?

地下河是怎么形成的?
       潺潺的小溪,蜿蜒曲折的河流,波澜壮阔的大江,不同的地势形态孕育了不同的水系风貌。不同于昼夜奔涌的地表河流,地下河因常年蛰伏于黑暗之中,很少有人看到过其全貌。

       地下河又称暗河,地质学上将它定义为在岩溶发育地区没入地表以下,沿地下溶洞和裂隙而流的河流。每一种地质形态的形成都伴随着漫长的演化过程,地下河亦是如此。

       地下河的出现总是和喀斯特“形影不离”,这是因为地下河是具有自由水面的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沿着地下裂隙和通道流动和排泄而形成的。一开始,地下水是沿着细小的裂隙流动的。伴随着水流不断地溶蚀冲刷,裂隙逐渐扩大,并形成地下孔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量不断增加,流速加快,溶蚀、侵蚀作用也日益加强,地下孔道进一步发展成为地下管道或通道。当地下通道和地下水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地下水流就可以发展为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河,河段可长达十几千米,有的甚至可以行船。大的地下河系统可形成地下水系,有的流域面积可达一千平方公里以上。最终,地下河的水流直接流入附近的地表河。

       地下河的形态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地下河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树枝状地下河、锯齿状地下河、线状地下河、网状地下河等。

       地下河的水流主要由地表降水沿岩层渗流或由地表河流经落水洞进入地下河组成,少数地下河水流由深源和远源地下水补给。一条地下河常具有单独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有时在同一含水层中,可发育多条不连通的地下河。和地表河一样,地下河也具有主流、支流组合的流域系统,水文状况也随地表河洪枯水期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地貌部位,地下河发育的特点是不同的。地下河分布深度常和当地侵蚀基准面相适应。具体表现为:在河流两岸,地下河分布与地方侵蚀基准面相应时,其规模大,水量丰富;假如有隔水层的阻挡,或者第四纪地壳上升幅度大于溶蚀深度,地下河则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形成悬挂式的地下河;在两个相邻溶蚀盆地间的山地,往往发育穿山式地下河。

       地下河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好处,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科学开发地下河资源是科学家重要的的研究课题。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地下河开发所带来的隐患,如引起地表塌陷而造成灾害,因此在工业基地、交通枢纽和人口密集地区研究地下河的分布和发育,进行灾害评价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