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哪些比较稀少的钱币呢?
(一)交子
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首先出现于北宋,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笨重的金属货币已经不能适应流通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另找方便的流通手段,于是作为纸币的交子便应运而生。交子最早出现于四川,时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起初为私营性质,由十几户富商主持发行,可以兑现,也可以流通。十二年后,即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由官府接管,改为国家办理。朝廷在四川设置交子务,作为发行交子的专门机构。交子作为地区性的货币,行用地区大体限于四川。交子的币面价值,最早限于一贯至十贯,数额在发放时临时填写,这与近世的支票有相似之处。后来改为定额印刷,即在交子上印好一定的价值数额,这就与近代纸币很相似了。北宋交子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分界发行,定期回收。所谓界,就是交子的有效使用期限。二年或三年一界。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开始,到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为止,前后共发行了四十二界官营交子。交子的发行总额,起初受到严格控制,规定每界的发行是一百二十五万贯,绝不滥印滥发,因此币值稳定。后来,朝廷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或者两界并用,或者滥印滥发,造成交子贬值。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为了挽救财政危机,采取换汤不换药的办法,在大观元年(1107年)将交子务改名为钱引务,从第四十三界起,将交子改名“钱引”。钱引取代交子后,仍作为四川地区性的纸币,分界发行,沿用到南宋。
(二)钱引
纸币之一。意为领钱的证书,犹兑換券。我国最早的纸币是宋代的“交子”。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将交子改名钱引,和交子一样,也是行用于四川的一种地方性纸币。四川钱引以铁钱为币值本位,上印界分、年号、面额,并飾以图案花纹。面额分一贯和五百文。三年换发一次,称为一界。据《蜀中广记》记载,钱引的形制,要比交子美观得多。南宋时,由两界通行改为三界,滥印滥发,不能兑现,因而不断贬值。
(三)会子
南宋行用的纸币名。因广泛行用于东南地区,故称东南会子或行在会子。最初由商人发行,称便钱会子。官营的会子由户部发行,始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起初只行用于两浙,后来扩及淮、浙、湖北、京西。纳税和交易都可使用。三年为一界,按界发行,随界造旧换新,定期收回,但展界(延长使用期限)的事也屡有发生。会子以铜钱作币值本位,面额计有四种:一贯、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会子的式样是长方竖形,上半的中央为赏格,印有“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一千贯”等字。赏格的右边为票面金额,如“大壹贯文省”,左面为号码,称第若干料。赏格下面一行大字:“行在会子库”。此五字下面为图案花纹。宋宁宗开禧(1205——1207年)以后,因应付军费开支而发行过滥,造成严重贬值。会子共发行十八界。
(四)年号钱
以皇帝年号命名的钱。我国最早的年号钱是十六国汉李寿所铸的“汉兴钱”(338——343年),稍后又有南朝宋的“孝建五铢”(454——456年)和北魏孝文帝的“太和五铢”(477——499年)等。
年号钱成为制度始于宋代,从北宋太宗到南宋度宗的近三百年间,年号钱连绵不断。宋代年号改得比较频繁,所以年号钱也特别多。宋代以后,历代所铸的钱都是年号钱,如元代的至元通宝、明代的洪武通宝、清代的乾隆通宝等都是。
(五)对钱
成双配对的钱,其铜质、大小、厚薄和内外廓完全一样,只是钱文书体不同。铸造对钱始于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其“唐国通宝”就是对钱:一种钱文用隶书体,另一种钱文用篆书体。
铸造对钱盛行于宋代,从北宋仁宗开始,到南宋孝宗为止,历朝都铸有对钱。有的是真书与蒙书对,有的是隶书和篆书对,有的是行书和篆书对。宋徽宗时的圣宋元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等对钱,制作精美,尤为后世货币收藏家珍爱。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起,不再铸对钱,而在钱的背面铸上表示年份或铸造地方的字样,如淳熙七年的钱背面铸一“柒”字,八年铸一“捌”字。欧洲的钱币,到十五世纪才铸明年份,比我国晚了约三个世纪。“绍熙通宝”铁钱,背面铸有“春三”二字,就表明是绍熙三年(1192)蕲春地方所铸。
(六)铁钱
用铁铸造的钱币。西汉未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铁质五铢钱,这是中国最早的铁钱。大规模使用铁钱,始于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当时铁钱和铜钱比价,约两文当一文,任昉诗中有“铁钱两当一”之句(《南史-到溉传》)。此后,五代、两宋、辽夏也都用过铁钱。
使用最多的是两宋,主要通行于四川地区。据史记载,“川峽铁钱十,值铜钱一”(《宋史-食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