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什么是旌旗?

什么是旌旗?

  

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士卒以为期也。”也就是说,旗从本义上便与指挥 直接相关。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献中得到佐证。据《列子》记载,早在黄帝 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中,就出现了“以雕鹖鹰鸢为旗帜”的情况,也就是使用了以各 种猛禽为装饰的旗帜。

  阪泉之战是有资料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争,这说明 旗的使用几乎与中国的战争史相同步。关于旗的起源,则可能比战争的出现更早。 一般的推断是,旗最初使用于狩猎,作为一种标识引导族人从事集体狩猎活动。旗 之所在,便是首领所在的位置,大家随着旗的位置变化而行动,这样旗的原始指挥 功能便产生了。

  这一功能后来被运用于战争,又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来。

“旗”字的出现,最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另外还有若干个以旗为偏旁的会意 字,这说明旗在商朝时已经普遍使用了。原始的旗帜,自然不是后来人们看到的在 一根旗杆上系一幅纺织品而形成的旗,而通常是在树枝上捆上一把茅草或一根兽 尾,就夢是旗了。

  这是有文献可考的。《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前茅虑无”的说 法,而成语“名列前茅”的原始含义,便是位置在队列之前。用作主帅指挥的旗帜, 同时也是军队的象征。因此投降时便要交出旗帜。武王灭商后,微子前来投诚,便 “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楚国伐郑,郑君投降时,则“左执茅旌,右执鸾 刀”。这些都是茅草作为旗帜前身的有力证明。至于兽尾,则在后来的旗帜中保留

下来,直到明清时期,还在旗帜上绣着兽尾的形态,以象征最高指挥所的所在。带

有兽尾的旗帜,称作“旄”,是众多军用旗帜中的一种。

  如武王伐纣时,便是“左仗

黄钺,右秉白旄以麾”。至于纺织品旗帜的出现,已经是旗帜发展的最后阶段了。

商朝开始普遍用旗,但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我们已难道其详。西周时,出

现了专门管理各类旗帜的组织,称作“司常”。根据《周礼•春官•宗伯》的记载,

当时司常管理的旗帜共分九大类,分别是:常、旆、旛、物、旗、旋、旒、旒、旌,每一类

的形制和图案都有所不同,其使用也各异。

  后来,旗帜的形制和使用逐渐制度化、

规范化,形成一个庞大的旗帜家族。

一支军队从基层单位开始,各级均有自己的旗帜,并用颜色、形制、大小来区

别。从军事用途来分,这些旗帜大致可分为:方位旗,如五方旗、角旗、门旗等,用于

军营或阵地中,标识所在的方位;指挥旗,如望旗、认旗、变队旗等,可以将将领的行

动命令传达到部队执行;仪仗旗,如清道旗、金鼓旗等,用以表示将帅的威严。

  此

外,由于不可避免的迷信心理,一些军队还设有若干的按五行、八卦、天干地支、二

十八宿命名的旗帜,多得不可胜数,在此就不作介绍了。

与旗帜属于同一大类的视觉指挥器物,是各种各样的灯。白天可以用旗来指

挥,晚上目不视物,便只能用灯来代替。

  灯的颜色、数目不同,代表的指挥命令也不

同,这样灯也可用来传递比较复杂的指挥信号,但远不如旗那样方便、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