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三湾改编: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探访三湾改编纪念馆

■解放军报记者 李佳豪 通讯员 王应槐 付 裕

冲垄交错、群山环峙的三湾村,原本是江西省永新县境内一个普通的小山村。然而,发生在94年前的一件大事,让“三湾”这个名字永远铭刻在共和国史册上。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三湾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掩映在苍翠中的三湾改编纪念馆。

步入纪念馆,展柜中那几双破旧的草鞋,无声地诉说着94年前那段艰苦斗争的革命岁月——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经文家市转兵,毛泽东率起义部队一路沿罗霄山脉南进,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

行军路上,前有阻截后有追兵,战事频发。不少官兵感染了疟疾,部队减员严重。原本5000多人的革命队伍,锐减至不足千人。

敌强我弱、饥寒交迫、疾病肆虐……起义部队陷于重重危难之中。在毛泽东看来,更严峻的问题是,此时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沉的情绪,一些知识分子和旧军人出身的官兵在战斗失利、环境艰苦面前悲观动摇,常常有人不辞而别。

面对这一危急情况,毛泽东忧心如焚。危急关头,他决定一边继续行军,一边深入部队调研,寻求解决办法。

来到第一团党代表何挺颖所带连队,毛泽东眼前一亮——这个连队政治气氛浓厚,官兵不仅无一人掉队,而且士气高昂。

“工农革命军接连打了一些败仗,军力只剩下这么点人和枪。我看,损失也好,退却也好,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支队伍没有健全的党组织的领导!”在同何挺颖、宛希先等干部交流意见后,毛泽东很快找出了部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队编成复杂,个别官兵革命动机不纯;二是缺乏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三是官兵不平等,一些军官带有旧军队的习气,时常打骂战士。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部抵达三湾村后,立即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做出对部队实行整顿和改编的决定,史称“三湾改编”。

在纪念馆展出的一份史料中,记载了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一,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二,在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规定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营团建立党的委员会,明确部队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三,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规定官兵平等,军官不准打骂士兵。

三湾改编半个月后,毛泽东来到一连,亲自发展了6名党员,并指导连队建立起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开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

“经过这次大刀阔斧的改编,党的组织在部队形成了系统,党支部掌握了基层,党对军队领导的制度得以确立。”永新县文物局局长尹兴华告诉记者,由于加强了党的领导,改变了旧式军队的习气和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部队面貌焕然一新,凝聚力、战斗力空前提高。

走出纪念馆,移步枫树坪,一棵历经岁月洗礼的大枫树傲然耸立。1927年10月3日,毛泽东在带领改编后的部队向井冈山进发前,站在这棵大枫树下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有两营人,七百多条枪,还怕干不起来吗?”

“毛主席的预言最终变成了现实,这支从枫树坪出发的部队,上井冈、走长征,一路南征北战,最终打出了一个新中国!”如今站在大枫树下,向往来游人进行义务解说的是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原副校长何继明。

76岁高龄的何继明是三湾村人,他的父亲是位老红军,亲历并见证了三湾改编。带着对三湾深厚的感情,退休后,何继明返回家乡深入研究党史军史,走访老革命、老红军,形成一份两万余字的研究资料,并担任义务讲解员。15年来,他累计为游客进行宣讲2000余场。

“三湾改编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何继明告诉记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继续发挥余热,将家乡的这段红色历史讲给更多的人听,以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