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有哪些(麒麟还叫什么名字)
中国神话中的麒麟到底是几只角?
有成语曰:“凤毛麟角”,多用以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才或事物。
笔者对于中国神话故事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浏览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多次看到过独角和双角的麒麟形象,还意外发现了三角、四角以及五角的说法。由此产生一个疑问:麒麟到底几只角?
带着这样一个疑问,笔者将涉猎所得罗列铺开,进行一番探讨。
当前常见的麒麟造型: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于一体。
现在普遍流行的麒麟形象,大多头上有两只角。而本来的麒麟形象是只有一只角的。
▲当前流行的麒麟头部造型
历史上各个时期主流的麒麟形象
▲“麒”字字形的演化
有不少学者认为麒麟形象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鹿图腾,这一题我们暂且不论。
我国历史上主流的麒麟形象,是独角麒麟和双角麒麟。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接近典籍记载和晚期文物的麒麟形象出现于汉代。
两汉时期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的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中对“麒麟”二字做以下解释:
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
麐(同“麟”), 牝麒也。
意思是说麒麟是一种具有仁德的灵兽,其形象为:身体像麋鹿,尾巴像牛,头上长着一只角。其中雄性称之为“麒”,雌性名为“麟”,合称为“麒麟”。
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说苑》称:“麒麟,麕(同麋)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
《春秋感应符》则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
▲汉代石刻画中出现的麒麟形象
我们仔细观察上面这幅石刻画,发现这个石刻画中的所呈现的麒麟形象与典籍所记载的极为吻合:图中两只麒麟都是独角,并且角尖上有一个疙瘩状物。
▲汉代石刻画《王公王母食丹图》
通过放大汉代石刻画《王公王母食丹图》的图片,我们可以发现:图中左边第二个形似麋鹿的动物额上顶着一只独角。
汉代石刻画《王公王母食丹图》中的独角麒麟形象
《汉书 武帝纪》颜师古注:“狼头,一角,黄色,圆蹄。”
根据文字记载与文物进行参考对比,可以发现:两汉及以前的麒麟形象大多是独角形象。笔者也意外发现一例长有双角,疑似麒麟的神兽形象。更为特别之处是这个神兽还长有翅膀。
此幅汉代石刻画,网上传为《仙人驯鹿图》,图中“神鹿”或为麒麟,头戴双角,并长有翅膀。
接下来,我们看看其他时期关于麒麟形象描述的文献记载及文物资料。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
西凉武昭王《麒麟颂》曰:“一角圆蹄,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而后处,不蹈陷阱,不罹罗罟。”
▲北魏元晖墓志上的独角麒麟(左)
▲南朝砖画石刻中的麒麟形象
笔者见有人将此图像当作“辟邪”解读,私以为或待商榷:辟邪的足应为狮爪而非牛蹄,而此图中动物足部明显为牛蹄,所以判定为麒麟更为妥帖。
唐朝(公元618——907年)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获麟解》(注释)云:“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
▲唐代武则天之母杨氏墓前的石雕麒麟
武则天母亲杨氏墓前的石雕独角麒麟,头顶单角,其前足上方有翅膀。(关于麒麟是不是有翅膀,可以单独开篇讨论,本文不作赘述)
正仓院藏唐代宝物中的麒麟形象
正仓院,日本东大寺的仓库,藏有大量由遣唐使和留学生从中国带回日本的唐朝艺术精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正仓院藏唐代绘纸上的奔兽
在日本东大寺正仓院,藏有一卷唐代绘纸,上面描绘了一只奔跑的动物。
虽然是写意画,缺少细节描绘,但仍可辨认其整体形态类似鹿。而在其官方网站对该绘纸的文字介绍中写的是“麒麟の姿”。
▲正仓院官方网站上对该藏品的介绍
▲《正仓院宝物》丛书中对该绘纸的介绍
在《正仓院宝物》丛书对于该绘纸的介绍中,也是将绘纸上的动物称之为“麒麟”。
此外,在正仓院中保存有一个红牙拨镂尺(唐朝时期用来弹拨乐器的小工具),上面有精美的纹饰,绘纸上的动物也出现在其上面。
▲红牙拨镂尺上的动物纹样
红牙拨镂尺上的动物纹样造型比较清晰了:体型似鹿,身上有鳞片,前足上方有翅膀,头顶有一支独角。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
从宋代开始,双角麒麟的形象开始出现在瓷器上作为装饰图案。
▲宋代白浒孤窑梅瓶上的双角麒麟
元代(公元1271——1368年)
元代匠人大致沿袭了宋代的创造,所制工艺品上的麒麟也多为双角形象。
▲元代青花瓷上的双角麒麟
明朝(公元1368——1644年)
明朝开始实行了补服纹样以区别职务、官阶及身份的制度。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以麒麟和白泽作为公、侯、驸马、伯的补服图案。
▲《三才图会》衣服三卷中的麒麟补子插图 (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
明代麒麟的形象既有独角的,也有双角的。即便是作为官方所用的补服纹样也是如此。
▲明朝独角麒麟补子纹样
此图亦为独角麒麟补子纹样。因为如果是双角的话,完全可以把另一只角也表现出来。
▲明朝双角麒麟纹样
清代(公元1636——1911年)
清代虽然大体上承袭明朝的补服制度,但麒麟的造型都是双角的。
▲清代彩绣一品武官麒麟补子
统治者大概未作典籍考证,便直接把流传民间的麒麟形象拿去用了。所以在清代很难看到麒麟本来应有的形貌,也很少有人察觉这些细节。
好在少数研究训诂的学者,倒还记得这回事。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注:“状如麕,一角,戴肉……”等麒麟形象特征描述却与前文所提到汉代石刻画相吻合。
▲清 蓝色缎金线绣麒麟图挂屏
关于三角、四角、五角麒麟的说法
除了主流的独角麒麟和双角麒麟,笔者还在网上看到了三角、四角以及五角麒麟的说法。
然而经过查证,发现所谓三角、四角的麒麟大约是现代人的附会,而麒麟五角之说只见文字不见文物。
三只角的“麒麟”
所谓三只角的麒麟头骨化石,实际上是奇角鹿的头骨化石。而且奇角鹿的化石目前只在北美洲有所发现,应该跟麒麟没什么关系。
奇角鹿(Synthetoceras),现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生存于北美洲中新世。在早更新世最终灭绝。由于生活在山地环境,化石保存较少,主要是一些头骨。
▲“奇角鹿”头骨化石
四只角的“麒麟”
四只角的麒麟,大概是根据萨摩麟提出来的。虽然有可能是麒麟的原型,但目前仍存争议。事实上,最原始的人类诞生于400-800万年前,和距今2000万年的萨摩麟有着超过1000万年的时代差距。
▲广州博物馆藏萨摩麟头骨化石
广州博物馆藏萨摩麟化石长约为60厘米,有着非常奇特的头骨结构:头上长着4只角,两两相对,前小后大,大角和小角组成了一个几乎是90度的夹角。在两对角的交叉点上,是直径约6厘米、深约2厘米的大眼睛的位置。
麒麟五角之说
麒麟五角的说法是在宋代出现的。南宋罗愿在其所著《尔雅翼》中写道:“马足, 黄色,圆蹄, 五角, 角端有肉, 有翼能飞。”
罗愿(1136年~1184年), 字端良,号存斋,徽州歙县呈坎人。南宋大臣。南宋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罗汝楫第五子。荫补承务郎,历任鄱阳知县、赣州通判、鄂州知事等,卒于任上,人称罗鄂州。其人博学多闻,长于考证,文章精炼醇雅,有秦汉古文之风,曾为朱熹称重。
罗愿所提麒麟五角之说只有文字描述,语焉不详,尚无其他典籍文物可以印证。不知其考证依据所在,概为一家之说,未可采信。
参考文献:
《正仓院宝物》丛书
《三才图会》,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公元1609年)原刊本
《说文解字注》,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
《春秋感应符》
作者信息
明宸,字文曜,号卿云阁主。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