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在哪里(你知道我爷爷在哪里吗)
51岁的薛李焕是一名家政工作者,洗衣做饭收拾家都是一把好手。每天忙完工作,回到自己的房间,薛李焕总是一边上网看《等着我》寻人节目,一边搜集爷爷的相关信息,天天如此,已经8年了。
薛李焕的爷爷薛房所是涉县西戌镇沙河村人,1941年报名参加了八路军,没想到参军两年后就壮烈牺牲了,至今不知道安葬在何处。多年来,她父亲薛水生多次寻找薛房所的遗骨安葬地,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进展。薛水生去世后,薛李焕就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寻找爷爷的安葬地。
你不当兵我不当兵,谁来保卫家?
“在父亲三岁那年,八路军来我们村招兵,爷爷奶奶都参加了那场招兵会,在会场上爷爷就报名参军了”,薛李焕向记者娓娓道来。
每到清明节,薛李焕的母亲和弟弟就会来到涉县西戌镇沙河村的“抗日先锋”碑前,因为上面有薛李焕爷爷的名字。
当年27岁的薛房所已经娶妻生子,儿子薛水生只有三岁,他原本可以在老家种种地,闲暇时间带带孩子,可是他看到一二九师的战士们训练之余还要帮农民干农活,刚来的时候没有住的地方,宁肯露宿街道门洞也不打扰老百姓,心里特别感动。薛房所的一位战友曾经跟薛水生谈起过参军的理由,“那时候生活过得都不容易,虽然八路军来到涉县,咱们的生活变好了,可大家伙都知道日本人还要打过来。在那个情况下,我们不参军、不抗争,不为了家里的妻子儿女拼一拼,那谁还能替我们上前线呢。今天你不上,明天我不上,那咱们大家就都完了。”
就是抱着庄稼人的这种朴素想法,作为沙河村第一批报名参军的两名优秀青年之一,薛房所义无反顾地告别妻儿,成为八路军七六九团的一名战士。
战时消息传递不易,薛房所参军后的故事,都是战友们从前线回来后讲给薛水生,再传给薛李焕的。同乡中有一位老舅曾同薛房所一起上前线,给薛李焕讲述了她爷爷的一些故事。“老舅给我讲,我爷爷参军后,辗转到了延安,战事紧张就到前线跟敌人作战,不打仗了就积极学习文化知识,为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而努力。当时大家文化水平都不高,大字不识几个,都是在部队里学会写自己名字的。可由于日军扫荡,他们所在部队多次转移,学习的过程也一直不顺利。”薛李焕告诉记者。
1943年,在一次与日军的战斗中,担任哨兵的薛房所被日军狙击手击中,不幸牺牲,年仅29岁。
战友来信:证实爷爷牺牲了
薛李焕总是随身带一个小小的记事本,那里面记载了各种可能与爷爷遗骨埋葬地有关的信息。
薛李焕母亲手捧爷爷的烈士证明。
当时由于前线战斗激烈,部队与家属长期沟通不畅,爷爷牺牲后,家里人毫不知情。父亲和奶奶在家苦苦等候消息,最开始有其他部队的战友返乡,告知薛房所可能在前线牺牲,但家里人没有得到部队的准确信息。几经周折,奶奶联系到薛房所在部队的战友,可是也一直没有薛房所的准确消息。
薛李焕说,听父亲讲,那段时间找到薛房所的准确信息成了奶奶的心结,老人家一直割舍不下,直到1945年,薛房所的战友、前文中提到的老舅,写信告诉家人爷爷在前线牺牲的消息,一家人才终于得知爷爷的下落。
这位老舅在信中写道,薛房所在一次与日军的战斗中头部受伤,因伤势严重,治疗无果牺牲。薛房所牺牲后,战友将他埋葬在战场附近,他的坟边有一块大石头,随薛房所一同埋葬的,是他的一个旱烟袋。家中人知晓后,就在家附近为薛房所立了一块墓碑,象征着他回家了。1983年5月1日,县政府为薛房所家属发放了革命烈士证明。
爷爷,你在哪里?
“父亲生前,一直珍藏着那封确认爷爷牺牲的信件,思念爷爷时就拿出来看看,边看边流泪。”薛李焕说,自小听长辈讲爷爷的事迹,心中满是崇敬,爷爷在她心中的形象也是越发高大,对从未谋面的爷爷更多了些许好奇。
薛水生这些年也是在尽力寻找父亲的足迹,希望能找到当时埋葬父亲的地方,并且将遗骨带回家。可由于伤病,薛水生并没有达成心愿,他希望女儿能将爷爷的遗骨寻得,让一家人团聚。
“寻找爷爷遗骨的愿望在父亲去世后变得更为强烈,一方面是想让爷爷落叶归根,回到家乡;另外一方面也是觉得,革命烈士不能忘,爷爷抗日爱国的壮举,更值得我们这些后人缅怀和学习。”薛李焕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可目前我个人的能力和掌握的信息较少,寻找爷爷遗骨的难度还是挺大的。”
薛李焕说,目前她所知道的信息,一是薛房所埋葬在延安大合(音)西华池,具体是哪儿也不得而知;二是薛房所的坟边有一块大石头,坟里陪葬着一个旱烟袋;三是薛房所牺牲时头部中枪;四是在1945年,薛房所的家乡——涉县西戌镇沙河村曾立了一块“抗日先锋”碑,记载了该村在抗战中牺牲烈士的名字,碑上的名字为薛方所,爷爷在部队里登记姓名应该也是薛方所。
除了以上四点信息外,薛李焕掌握的信息较少,她说,“奶奶去世比较早,父亲在他生前告诉我的信息也不太多,仅凭我个人的能力真的很难寻找爷爷的遗骸。”
“接下来我还会不断寻找,不放弃找到的希望。”薛李焕说,“假如有好心人了解相关信息,请帮我达成心愿,也算让我们家祖孙三代人能够真正见上一面。”
邯报融媒体记者王安图片由薛李焕女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