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心理侧写师走红,重庆警方揭秘这神秘职位
![韩剧心理侧写师走红,重庆警方揭秘这神秘职位](https://www.siyezi.com/s/ico/58.webp)
重庆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模拟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心里测试。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雷键 摄
随着韩剧《信号》的热播,犯罪心理侧写师这个职业,让不少人觉得很新奇。片中的男主角通过对案情的了解,凭借超群的智慧为嫌疑人“画像”,从而缩小嫌犯范围,破获了一起又一起未结案件。
现实生活中不会有电视剧中那部穿越时空的对讲机,但犯罪心理侧写则是确实存在的,在国内还属于一门新兴技术。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了解到,来自刑事技术支队心理测试大队的专业民警就从事与这方面相关的工作,而在日常办案中,他们主要是通过使用心理测试,向嫌疑人询问一连串问题,起到破案的奇效。
用“心像”来辅助破案
在《信号》当中,男主角朴海英是一名犯罪心理侧写师,通过一部穿越时空的对讲机,破获了一些长期未结案件。刑事技术支队心理测试大队的负责人高峰介绍,由于翻译的方法不同,他们更习惯把犯罪心理侧写称作犯罪心理画像。
“用语言、文字的方式来形成‘心像’。”高峰介绍,这项技术其实是在一些案件当中,犯罪嫌疑人往往都具有一些共性。通过对个案进行分析,将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心理学为基础来侦查分析,特点用语言、文字的方式来呈现,做出一个推断性的认识。通过给嫌疑人“画像”,来缩小侦查范围,并最终锁定嫌疑人。
其实“心像”听起来很神秘,但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比如说到小学生,人们就会想到一个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的孩子。犯罪心理画像其实就是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这套体系在国外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史,已建立并运行了犯罪心理分析的大数据库和数据分析软件。在我国,犯罪心理画像更多的是针对个案的分析研究。
重庆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模拟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心里测试。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雷键 摄
夜间车祸有些蹊跷
“在我们日常办案中,更多使用的则是另一门技术——心理测试。”高峰讲述了一个案子,介绍了心理测试对于办理案件的作用。
几年前的一个夜晚,重庆巴南区某学校外的一条公路上,一辆车速极快的小轿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车祸,造成两位行人一人死亡一人受伤。肇事后,驾驶员迅速逃离了现场,民警接到报警后立即展开调查。最后,民警找到女驾驶员陈黎(化名),她声称自己撞了人。
陈黎表示,自己就是驾驶那辆车的司机,当时车上除了她之外还有自己的父亲。这样一来,车辆和司机都找到了,案件理应成功告破,民警们松了一口气。
“不是她,绝对不是她,我看得清清楚楚的。”可就当肇事司机出现在受害者家属面前时,受害者家属们情绪激动地表示,当时的驾驶员明明是个男人,撞人者另有其人。
一边是受害者家属的一口咬定,一边是女司机的积极认罪。面对当事双方的坚定说法,民警犯了难——莫非是遇上了“顶包案”?可是除了双方的说法之外,当时现场并没有视频监控,更难以查到顶包的证据。
陷入调查困境的民警开始寻求刑事技术支队心理测试大队的帮助。大队民警通过一个星期的经手,陈黎就坦白了自己是顶包者,而他的父亲,则是这起交通肇事案的真正嫌疑人。
重庆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模拟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心里测试。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雷键 摄
测试让嫌疑人露出破绽
心理测试大队的民警到底做了哪些工作,就让陈黎承认了自己说谎?“实际上只问了几个问题,犯罪嫌疑人的谎言就被识破了。”高峰介绍,接到这起案件后,民警首先对事故进行了详细的了解,然后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上。
“和其他刑事技术不同,负责心理测试的民警还需要对案件进行深入了解。”高峰说,一般来说,他们在接到任务后,会用两三天的时间来查看现场、调取案卷、询问办案民警等工作。了解案情后,民警列出了数个与案情有关的核心问题以及若干与案情无关的问题,对陈黎进行测试。
戴上测试仪器,陈黎安静地侧身坐在位置上,双眼面对着墙壁。在民警面前的电脑上,记录着她的皮电、心跳、呼吸等各个方面的数值指标反应。和平常案件讯问的民警严肃的口气不同,负责心理测试的民警更像是在和陈黎聊天,从聊天中发觉破绽。
“你父亲是不是在撞人后离开的?”民警问道。
“没有。”陈黎嘴上看似轻松的回答,却在皮电反应上出现了破绽。民警发现,陈黎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数值发生了明显波动。
“你有没有过经常违反交通法规?”民警询问了一句。
“没有。”陈黎继续回答,她的相关测试数值也一片正常。
“事故发生时是不是你开的车撞的人?”
“当时你父亲是在酒后驾车吗?”
“交警进行调查时,你是不是说了谎话?”
“以前有没有过撒谎的情况?”
这些问题,被民警反复询问着,关于案件涉及父亲驾车的内容,陈黎的数值波动都很巨大。而对于那些与案情无关的问题,她却表现正常。
“这和无辜者的反应有很大区别。”高峰告诉记者,无辜者会更关注那些涉及自己方面的问题,而对于案件的问题,因为他们不知情,所以不会有反应。
经过谨慎测试,民警最后得出结论,陈黎的心理测试不通过,她撒了谎。
“哎,我老实交代了吧。”当民警将未通过的测试结果摆在面前时,陈黎终于绷不住了,一五一十交代了车祸的实情。原来,当时是他父亲开车撞的人,但是父亲开车前喝了酒,考虑到酒后驾驶发生车祸致人死亡的后果很严重,便想出了顶包这一主意。
心理测试作用重大
上面的破案过程,听起来似乎很神奇。实际上,这项叫做犯罪心理测试的技术,在公安部门的破案过程中已应用多年。
心理测试技术测试的是个体的心理信息,在很多案件没有直接证据或可靠线索时,通过对相关人员的心理信息探查可以明确侦查方向。简单来说,就是“测谎”。
拿这起车祸来说,不同身份的人面对问题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陈黎才会对与自己父亲相关的问题反应如此强烈,因为当时正是他父亲在开车,而正是这一反应,让陈黎露出了马脚。
高峰介绍道, 心理测试技术在破案过程中主要起到保护无辜、提供调查方向等作用,绝大部分的案件都可以运用心理测试技术。
运用这一技术,1999年至今,刑事技术支队心理测试大队已经协助办理了400多起案件,接受测试的人员达到了500多人,对许多案件的侦破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不过,这项技术也不是每次都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它对于被测人的身心状态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有时也会出现“不结论“的情况。“这项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民警介绍道,这项技术的的测试结果虽然目前还不能作为呈堂证供,但却对破案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梓涵 实习生 罗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