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遗言”作者李君旭去世 文革时是个帅小伙
小伙伴眼中的有才帅哥
李君旭儿时有好几个小伙伴,其中一个很要好的伙伴是邻居家的袁中伟。袁中伟在得知李君旭去世的事情后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有些突然,也难过。”
曾经袁中伟家和李君旭家就住在对面,据袁中伟的妹妹袁敏回忆,当时站在自己家的晒台上就可以看见李君旭家的阳台,李君旭也经常到她家玩耍,“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袁敏说。
她和李君旭既是邻居又是小学同班同学,袁敏说:“他小时候就很擅长写作文,作文写得特别好,人也长得帅。”
长得帅又有才的李君旭特别受女孩子喜欢,袁敏回忆到,在杭州汽轮机厂工作时,就有很多女孩子喜欢他,其中有一个女孩子长得漂亮,家境又好,还因为喜欢李君旭好长时间都没有结婚。
后辈眼中值得敬重的人
在父兄都是理工科背景的家庭里,李君旭却走上了文学道路。早年,年幼的侄子李长岭路过他居住的6平米亭子间时,常常会看到他在伏案写作。在汽轮机厂期间,他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啊!龙》,反映了汽轮机厂的新发展,获得了茅盾报告文学奖。
这位在政治漩涡中蹚过来的叔叔,每个暑假都会带着李长岭去钱塘江游泳、骑车去翻越五云山。
李君旭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在1989年,突发“硬膜下血肿”导致记忆受损,仍会经常念叨“什么时候能去上班,我想去上班”。
“我每年都要去看他的,不过今年还没有来得及看,就……”因为职务的关系,青年时报党总支副书记钱育杭从1997年前后开始,每年都要去李君旭家探望他。
钱育杭记得,当时看到的李君旭只有四五岁孩子的智力,躺在床上,路也不会走,上半身还很伟岸,而下半身好像得了小儿麻痹症一样萎缩、弯曲。不能正常地走路,只能靠助步器勉强走一段。他离世前住在竹竿巷,家里装修过,也挺整洁,有个护工照料他的生活。
每次探望,钱育杭说,她都会和李君旭说会儿话,然而李君旭几乎不讲话,偶尔会有些简单的对话。比如你问他饭有没有吃过,他会说,吃过了。你再问他身上有没有病痛,他会说,脚痛。“你问一句,他答一句。”钱育杭回忆道。然而即使每年她都探望李君旭,到下一年,李君旭却依旧不记得她是谁。“他好像只记得他原来的朋友。”钱育杭说。
老同事眼中的“邻家大哥”
上世纪80年代,李君旭从报社挂职到杭州大学宣传部任副部长。当时宋建勋是校刊编辑部主任,和李君旭共事。他回忆说:“他对自己的要求高,工作很努力,特别喜欢写作,尤其写报告文学写得很有名。”宋建勋至今还记得李君旭写的一篇报告文学,文章是写当时杭州大学宣传部部长童芍素,不过是以童芍素儿子的视角来写。
宋建勋的记忆里,李君旭是个爱思考的人,他说起一件趣事,某天李君旭骑着自行车去杭州大学上班,边骑自行车边思考,途经宝石路时,因为当时的路正在维修,他却只顾着思考,没顾得上看路,不小心摔倒,磕掉了两颗门牙。
“1米8多的个子,长的很帅。”宋建勋眼中的李君旭是个为人忠厚、善良的“邻家大哥”。
宋建勋回忆道,那时李君旭的身体状态就不好了,“他似乎有些低血糖现象,有时会犯晕,有时开会开着开着还会睡着。”宋建勋记得这样的状况经常发生在李君旭吃饭前和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后。
一年后,李君旭结束挂职后,宋建勋依旧和他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在李君旭病重休养的日子里,他还经常和童芍素去看望他。“那时,他已经不认识很多人了,但见了我却能叫得出我的名字。”
因为生病,李君旭的思维和行动有些不协调,宋建勋回忆说,“不过,他还是很努力地拿起笔、纸,想要写回忆录,想到一点就记下一点。”停顿了一下,宋建勋说:“蛮可惜的,那么一个有才能的人,又喜欢写作,却很早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每次去看望李君旭,除了带水果之类的东西,宋建勋还会带上很多杂志,“他喜欢看书,尤其是经济和文化类的,我们带给他。”
●个人史
1953年 出生于浙江杭州
1966年 “文革”爆发时,小学毕业,印《小辣椒》小报
1969年 作为知青来到长兴的林场工作
1975年 进入杭州汽轮机厂做学徒
1976年 写“总理遗言”,传遍全国,被带走审查
1977年 释放回家
1980年代 在《浙江日报》社、杭州大学、《东方青年》杂志、浙江团省委等处工作
1989年 颅内出血,导致记忆力衰退
2014年 在城东医院经抢救无效,于2月9日清晨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