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闽南民居类型——泉州手巾寮式民居

闽南民居类型——泉州手巾寮式民居

  闽南民居建筑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较为特殊。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非常独特。有人认为,闽南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更多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

  以花岗岩石为建筑材料的民居构成了泉州沿海民居住宅的独特风貌。惠安、晋江、南安等地大都因地制宜,墙基、墙身、柱子、楼板,还是石栏杆、石级梯,甚至整条街坊,处处精雕细琢。闽南的地名中带有“厝(音:错)”字的很多,这个字在闽南语中代表房屋的意思。

  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较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类型。它巧妙利用地势特点,是一种纵向延伸呈带状形式。面宽3至4米,单间木构。具有层层引深的气氛。她由门口厅、天井、正厅、厅后房、小天井、大房、后房、窥脚、后尾或后落组成。有二落、三落进深,宅内留有一条前后连环的巷路,这种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亲切,装修也很简洁。

  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较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类型。它巧妙利用地势特点,是一种纵向延伸环的巷路,这种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亲切,装修也很简洁。另有一种手巾寮前面沿街市、后面沿溪岸。如鲤城五堡街,利用临街设店、作坊,后面水上货物运输,有“前通街、后到溪”的美称。

  地处中国东南隅的滨海城市泉州,以其千余年来对中外文化的广融博纳而闻名。在泉州地区传统居住社区中,有一种形态特殊的小型住居俗称“手巾寮”。它一般以群体方式出现,沿街巷连缀而列,连檐成廊,单体平面沿纵深向狭长,通常面宽4~5米,进深20~80米不等。手巾寮与泉州传统合院式民居“官式大厝”共同构成传统居住社区的主体,其中手巾寮因其开放、紧凑的格局及灵活多用的空间,曾长期大量地存在,并对泉州城市近代化进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直至今日,泉州的现代城市建设中仍有隐匿于时代潮流下的“手巾寮精神”之延续。论文对泉州手巾寮民居的研究着眼于其群体特征及城市中其它建筑元素的关系。该项研究始终以关注事物产生和发展的群体和相互关联性为指导民想,全面地把握了泉州手巾寮式民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嬗变性。进一步完善此项研究不仅有利于地域性传统民居的发掘和文化古城的保护,而且可望为现代住居的设计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其现实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手巾寮厝为纵向延伸带状分布单开间,面宽约4~7米。其门厅为店铺,后为住宅,内设天井、厅堂、厨房、卧室等部分。屋顶多采取平坡结构,平屋临街,坡屋顶退后。闽南泉州保留传统风貌的老街区如西街、四堡街等沿街民居住宅,多为这种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