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陈文艺:21年的坚守成就“最美环保人”

陈文艺:21年的坚守成就“最美环保人”

工作中的陈文艺。

  ◆人物名片:陈文艺,高级工程师,现任南安市环保局监测站站长,环保生涯24年。经手审批的200多个报告书及上万个报告表、登记表,无一出现大纰漏;主持编制《南安市城市环境规划》《南安市生态功能区划》及南安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五年规划,推进辖区城镇生态建设和各项环境保护;制定并组织实施《南安市石材行业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推进我市石材加工重点区域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和改善,成为我省石材行业污染综合治理的典范。近日,泉州市2016年度基层“最美人物”评选结果出炉,陈文艺获“最美环保人”提名奖。

­  在同事的眼里,陈文艺为人和善,做事也有一股认真劲,在监测站的工作岗位上,他就像一个“绿行侠”,取样监测时,二话不说挽起裤脚,下地挖土、取水采样。接受采访时,陈文艺告诉记者,只要不到退休,就一定会坚守自己的岗位,将环保进行到底。

­  从事审批工作21年严把环保准入关口

­  1993年,24岁的陈文艺入职南安市环保局,从此与环保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他所说,他将大半的青春都贡献在了这里。久而久之,环保早已不像工作,更像是他的人生兴趣,占据了他生活的一大部分。

­  参加工作至今,陈文艺在市环保局审批科科长、信息中心主任、监测站站长三个角色中转换。但审批工作一干就是21年。企业哪个生产排污环节出问题,哪项生产工艺不过关,或者环评手续不齐全,都逃不出他的法眼,违法企业想通过环保审批,根本无机可乘。

­  看似简单的背后,付出却是不易。早在学校期间,陈文艺就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入职后,他又购买书籍再学习。

­  “他以前办公室的桌面上,摆着厚厚的书籍,都是关于环保审批的,不懂时就拿出书来仔细对照,很多书都被他翻旧了。”陈文艺的同事告诉记者,陈文艺为人和善,做事却有一股认真劲。

­  “如果不仔细核查,如何保证不出错呢?经手的报告一旦出现纰漏,意味着对人民群众的不负责。”陈文艺说,他在报告书底下签字时,每一笔都满载着沉甸甸的责任。

­  在同事眼中,他就像“不怒自威”的把门将军,严把环保准入关口。21年来,他负责了大大小小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环保规划审查;他完善审批制度、规范审批行为,经手审批的200多个报告书及上万个报告表、登记表无一出现大的纰漏,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了新建项目环境污染。

­  半年走访1300多家石材企业15天酝酿出整治规划

­  2001年,石井镇、水头镇石材企业呈现“规模小、布局凌乱、石粉飞扬”等乱象,石材行业急需整治改造。陈文艺“临危受命”,到两个乡镇走访调查时,眼前飞扬的粉尘,大量土地板结、水质遭受严重污染的景象,在他心中犹如挥之不散的阴霾。

­  “全市1300多家石材加工企业,每年生产石粉约66万立方米、178万吨,这些量每年能堆积成一座小山头,该从何下手?”陈文艺说,面对这样的现状,他选择迎难而上,既当内勤又当外勤,实地走访石材企业,起草每家企业现状报告、转型意见。“和同事们一起掀井盖、探管道、排摸污染源头,组织同事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

­  “半年时间扎根在乡镇,走遍了全市1300多家石材加工企业,平均每天得走7家,第二天醒来第一感觉就是脚酸,但又觉得动力十足,累并快乐着。”陈文艺说。

­  半年的调查摸底终有所获,半个月他就酝酿出《南安市石材行业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力争经过3年整治,通过建设石材集中加工区、提高准入门槛、典型治污技术推广、石粉综合利用等措施,全面治理石材污染,推进石材加工重点区域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和改善。

­  如今,水头镇、石井镇早已摘掉了“石粉污染”的帽子,变废为宝,成为我省石材行业污染综合治理的典范。不得不说,如今的南安天蓝水绿,有他的一份功劳和苦劳,美丽南安的背后,站着像他这样默默为环保事业作贡献的一群人。

­  受聘《中国环境报》特约评论员撰写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

­  2014年,陈文艺岗位调整至环保局信息中心,在一线岗位摸爬滚打多年的他觉得,要改善生态环境现状,只有提升技术和全民参与才能更有效。

­  为此,他提出升级改造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中心,建成覆盖境内重点污染源的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信息采集网络,实现对重点排污单位的实时自动在线监控;组织开展“向污染宣战,我们一起行动”“践行绿色生活、从你我做起”系列环保志愿活动,让环保法制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

­  现在,身为市环保局监测站站长的他,更多时间是往南安各个水库监测站、空气自动监测站等地跑,取样监测时,二话不说就挽起裤脚下地挖土、取水采样,陈文艺告诉记者,只要不到退休,一定会坚守自己的岗位,将环保事业进行到底。

­  不为人知的是,这位高级工程师还是一位“学者”,他是泉州市环评专家库成员,《中国环境报》特约评论员,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论坛版主。对新形势下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他有着诸多想法。由他撰写的《关于完善泉州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的探讨》《环评制度怎么改革创新》等分别刊登于《中国环境报》、中国环境网“理论前沿”“基层者说”栏目,并被多家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