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永春佛手采摘季 古法制艺申请非遗传承人

永春佛手采摘季 古法制艺申请非遗传承人

传承人王德露(左)将新鲜茶叶倒入机器中脱水

传承人王德露(左)将新鲜茶叶倒入机器中脱水

储存陈茶的罐子

储存陈茶的罐子

  闽南网4月25日讯 诗人余光中说“桃源山水秀,永春佛手香”。又到永春佛手茶一年一度的采摘季,在佛手茶的主产区之一,苏坑镇东坑村村民最近忙得不亦乐乎。除了忙着采茶外,当地制茶人王德露最近还在申请泉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保留独特的祖传制茶古法。

一年一采茶忙坏制茶人

  东坑村有2000多亩茶山,海拔均在680米到950米间。作为佛手茶的主产区之一,东坑的茶山在阴天时早晚都有雾气,这对茶树生长极为有利。当地500多户居民,有300多户从事与茶叶有关的工作。

  每年的4月20日前后,这时的天气最适合茶叶采摘与生产,不过这样的天气只持续10天左右,村民每天可采7800多斤茶青。最近几天,许多制茶人几乎不眠不休,为了在最正确的时间制作最好的茶叶。

  如果您喜欢佛手茶的清香,那么像安溪铁观音一样,当季的茶就能喝了。如果您想试试时光对茶叶的神奇作用,那么不妨耐下性子,等一泡陈年的佛手茶吧。

清中期始制现已传六代

  王德露是地道的东坑村人。算起来,他已经是家族第六代制茶人。最近他正在申请泉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他说家中保留最早的,是写有清朝“嘉庆十年”标记的储茶罐,有大小不一好几十只。王德露记得小时候,有村邻怀揣两只鸡蛋来找父亲换陈年的茶叶,只为治疗孩子腹痛。父亲视陈茶为宝贝,碍于情面,也只肯给一点点。

  据说上百年的陈茶几乎成粉末状,入水即化,功效卓越。只可惜,现在已没有历史悠久的陈茶了。

传统工艺炒茶状如乌龙

  从小,王德露就经常在家中帮父亲烧火、炒茶,学到了不少“祖传功夫”,12岁起进入村里的茶叶生产队帮忙,年少时徒手在高温中炒茶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不少乌龙茶将成品制作成圆形颗粒,有人打趣地称为“海蛎干状”。年轻的王德露有一回也将茶制作成颗粒状,以为是赶上了时尚,没想到父亲看了直摇头。因为老人家认为乌龙茶就应该状如乌龙,颗粒状虽好看,但很容易将杂质包裹在其中。

  现在,在王德露家你还能看到不少竹编的焙笼。经过晾青、做青、杀青等一系列工序后,传统做法要将半成品茶叶放入焙笼中,然后放在炭火之上烘焙。一年两次烘焙,茶叶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发酵。如果有耐心持续五年以上坚持此法,佛手熟茶可以封存30至50年不变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黄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