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东:闽南人爱拼敢赢 勇于进取、敢于冒险
“我们为什么要谈文化?作为闽南人,你知道多少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11日下午,在千年安溪文庙古时讲学、弘道的明伦堂里,来自全县各行各业的特聘讲师、干部群众等两百多人有序围坐,聆听泉州师范学院原副校长、安溪籍教授林华东开讲《闽南文化随谈》。
整场演讲,林华东从文化内涵及其表现、闽南文化核心精神、海上丝路文化传播和闽南民企文化支撑四方面,与全场听众们分享自己多年来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成果。一个半小时演讲,林教授激情饱满,用贴近百姓生活的语言,深入浅出剖析闽南文化密码,还时不时来个“闽南歌曲秀”,现场气氛轻松,为在场听众献上丰盛“文化大餐”。
全球视野下探寻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以闽南方言为外在特征的世界各地闽南人在传承中华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共同思维意识、共同风俗习惯和共同生活方式的区域性特色文化。”这是林华东给闽南文化下的定义,他认为闽南族群的识别特征闽南方言源于古汉语,闽南文化源于中华文化。
林华东曾在《闽南文化:闽南族群的精神家园》一书中阐述闽南族群和闽南文化的源流。他认为闽南文化是“华夏文化+(融合)闽南早期当地原住民文化+(融合)后期东西方文化”而形成的。
林华东把闽南文化基本特征概括为重乡崇祖的生活哲学、爱拼敢赢的精神气质、重义求利的价值观念和山海交融的行为模式。他引用实例说明,闽南文化中重乡崇祖是一种潜在心理意识,已渗透到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比如,承载闽南文化的闽南方言,至今还在大量使用着古汉语的“鼎”(锅)“册”(书)、“箸”(筷)等基本字词。
林华东认为,闽南人爱拼敢赢表现在不满足现状,勇于进取,敢于冒险,百折不挠。“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靠自己的骨头长肉”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同时,闽南人善于经商崇尚优秀的传统价值取向,既务实求利,又真诚回馈社会。在现实中,闽南人急公好义,海内外侨亲积极回报乡梓,助学兴教、筑路修桥,改变家乡面貌。
林华东还创造性提出闽南文化具有“山海交融”的特点。他说,生存环境造就闽南人不安现状打拼精神。家住山区的人,照样可以漂洋过海,可以“过番”。比如,安溪不靠海,但是为生活需求,他们离乡背井,渡海求生。目前安溪籍台湾乡民达200多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1/10强,山海交融行为模式已成闽南人典型特征。
闽南文化为海丝提供丰厚文化基础
林华东认为,闽南文化特色得益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交往。他说,闽南族群传承中华文化“和合”“共赢”思想,在对外商贸活动中海纳百川,不断吸纳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和西洋文化,形成独有特色的文化。一直以来,闽南人最能保护历史传统,重乡崇祖,敬畏上苍,敬畏鬼神,敬畏生灵。
林华东认为,闽南人是走向世界的海航先驱,“海丝”沿线到处都是闽南人扎根的足迹,闽南先民与沿线各国民众风雨同舟、披荆斩棘,成就许多伟业,为这些国家发展、为海上丝路顺畅交流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华东认为,海上丝绸之路输送的除了丝绸,主要是“茶瓷、香料,中国瓷器的传播使许多国家崇尚东方瓷器艺术,甚至将瓷器文化融合到宗教文化之中。中国茶文化随着茶叶流通走向世界,在日本形成“茶道”,在英国形成下午茶。自宋元以来,闽南人,特别是安溪人的海上丝路,推动那个时代进步,从生活方式到思维理念对世界众多国家产生深刻影响。林华东提出,闽南文化所展示的海洋经济观念、和谐共荣意识、多元共生意愿,互惠互信理念,将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丰厚文化基础。
演讲中,林华东还从“晋江经验”研讨闽南民企文化支撑。他将闽南民企发展经验概括为“做梦都想当老板”“多元融合有底蕴”“勇立潮头显才能”三个特点和“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一个结论。
林华东认为,“晋江狼”创造举世闻名的闽南文化,安溪人更是靠自己的骨头长肉,实现从国家级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的转变;爱拼才会赢的文化精神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要素,推动着区域发展。
人物名片
林华东教授,泉州师范学院原副校长,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主编,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主要研究领域是闽南思想文化和闽南方言;近年来在泉州及各县(市、区)和新加坡、马六甲、中国台湾等地开展闽南思想文化、闽南方言、“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路”等专题演讲70多场次。
林华东教授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撰写和主编《闽南文化:闽南族群的精神家园》《泉州方言研究》《泉州方言文化》《泉州歌谣》等著作和教材22部,主持出版“泉州学研究小丛书”“闽南文化研究丛书”“闽台与海丝文化研究丛书”三套;先后10次获福建省和泉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他提炼的闽南文化核心精神、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性和世界性等观点,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产生广泛影响。(记者林钦固/文 刘伯怡/图)
原标题::林华东:闽南人是世界海航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