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民间音乐——德化山歌
山歌是民间歌谣的一部分,是集文学与音乐为一体,带有民间故事的传唱艺术。它是劳动人民上山下田劳作时,通过男女对唱表露心情的一种形式。
德化山歌有别于其他地方山歌的特点在于:其一是历史悠久,源流清晰。德化山歌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晚唐的归德场(今德化县建县时的前身)场长颜仁郁。他“有诗百篇,传于民间”,有《农桑》、《朱门》、《客路》、《边庭》、《城市》、《贫女》、《负薪》、《空门》、《山居》、《渔父》十门类(各十首)反映农家、朱门、市民等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封建社会的现实的诗作,民间美称其为“颜长官诗”。
颜仁郁所作诗歌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传诵。其二是受地方戏曲推动发展。明清以来德化农村戏曲班、木偶戏、高甲戏、布袋戏、舞狮、舞龙等活动的兴起,推动了山歌的繁荣发展。其三是以德化本土方言演唱。歌词押韵,语言精练,章法段落分明,遣词用语有明显的特点:习惯口语讲究组词造句,并服从韵律的音节节奏安排。词句具有民间口传编排特征。其四是歌声委婉动听。德化山歌旋律简洁、节奏简单、具有规整的特点,歌曲的起伏不大,较为平稳,易于传唱,表演形象、生动、亲切、自然、朴实又独具特色。
山歌的种类有情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等。劳动歌类有《呼牛歌》、《牧牛歌》、《打石歌》、《挑担号子》、《播田小唱》、《作田歌》等;时政歌类有《抗日救国好名声》、《月光光》、《壮丁歌》、《红军纪律歌》、《翻身歌》等;仪式歌类有《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祭典歌》等;情歌类有《全心全意共娘好》、《生水娘子》、《风仔吹来味清香》、《娘汝看来君看去》等;生活歌类有《劝孝歌》、《顾牛歌》、《问甲心闷》、《园内开花》等。
在经济发达的闽南文化圈,德化山歌是不可多得的乡土文化载体。人们用山歌歌颂新社会,歌颂新生活。山区农村山歌处处唱,丰富了乡村百姓的文化生活,对当地的民间民俗礼仪活动和对外宣传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