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心血管医生春节忙“救心” 一心只为那跳动的“心”
中新网福州2月8日电 “这是一台常规的心脏手术,但也必须全力以赴。”4日,刚从手术台下来的麻醉医生赖可可告诉记者。麻醉、切皮、开胸、建立体外循环、人工血管吻合……这台手术共历时6个小时,也意味着赖可可与他的伙伴们站了6个小时。但在他看来,相较于高度紧张的精神压力,长时间站立“并不算什么”。
手术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李南轩 摄
在心血管外科,大血管手术被称为苦战、血战、夜战的高风险手术。但对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厦门市心脏中心)的医生们来说,这些手术都是“家常便饭”。
2017年至今,他们已做了62台心血管手术。用赖可可的话说,“只要病人需要,我们便不会休息”,即使是万家团圆的春节也不例外。仅大年初二一天,该院就接诊了6例急性心梗患者,医护人员在导管室里从当天晚上九点半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半。
从死神手中抢回花季少女
1月20日晚上12点,冷空气持续侵袭厦门,一辆救护车呼啸着穿城而过。车上,一位被诊断为重症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的20多岁女孩正处于生死边缘。
入院不足三天,尽管积极给予抗病毒、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女孩的病情仍迅速恶化。“如果说正常人的心脏是跳动的,她的心脏只能用蠕动来形容,”导管室主任肖国胜介绍,女孩各项指标都极不乐观,反复发热、无法平卧、血压和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基础心率始终在每分钟130次以上……危急时刻,常规治疗的治愈希望已十分渺茫。
麻醉科主任赖可可看着病床上的少女,心情沉重。女孩眉清目秀,又是花一般的年纪。难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样年轻美丽的生命逝去?
“孩子的病情就好像多米诺骨牌朝着终点快速倒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打断生命逝去的趋势,然后把牌重新立起来。”全院多学科连夜会诊后,团队一致得出结论: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是抢救患者唯一的希望。
ECMO是一种将静脉血从体内引流到体外,再经氧合器(人工肺)氧合后,由驱动泵(人工心)将血液泵入体内的中短期心肺支持技术,能使心脏和肺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休息,避免因心肺衰竭引发其它脏器衰竭。
这是国际公认的顶级急救技术,难度高,手术操作、监护要求复杂,需要专业团队的娴熟配合,足以代表一个医院、一个地区的危重症急救水平。
“与死神抢时间!”院方下了决定!经肖国胜和赖可可共同会诊并汇报后,正在福州参加“两会”的王焱院长打回电话,“哪怕患者交不起手术费,也得上ECMO!抢救生命是最重要的!”
启动了ECMO,就意味着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团队战役开始了。
体外循环、麻醉、心外、心内、重症护理、超声、检验等科室并肩作战、各司其职,若任一环节出现了纰漏,感染、并发症等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医护人员守候在病床前,严谨对待每一次化验、每一班交接,随时观察、调整仪器参数,定时检查各处管道、伤口,定时抽血化验,定期复查胸片、超声,生怕一个细节的疏忽导致功亏一篑。
此时,哪怕护理上简单的一个翻身,对于患者与医疗团队而言都是一次考验。此时,心理护理也尤为重要,医护们陪女孩聊天、看书、听音乐,鼓励她坚强配合治疗。
经近四个昼夜不眠不休地严防死守,女孩的各项生命指标逆转上行,年轻的心脏重新恢复了活力,86小时后ECMO安全撤离。
“我们的团队能在15分钟内迅速集结启用ECMO设备。如今,对于一些在院外突发急病的患者,若能对其及时开展有效的心肺复苏,再加上抵院后有ECMO技术的支持,传统观念中无法挽回的生命将获得新希望。”赖可可介绍道。
救治病人贯穿了医护团队的整个春节
据了解,春节假期,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与往年一样迎来了急危重心血管病小高峰,惊心动魄的抢救贯穿了医护团队的整个春节。让赖可可和伙伴们倍感欣慰与自豪的是,1月26日,除夕的前一天,团队集体奋战70小时后,从死亡线上抢回了一名急性心梗患者。
那天,连续做了4台手术的医生护士们终于松了口气,准备回家过个好年,“有的小伙伴订好了休假的机票。”
下午4点,一名60岁的急性心梗患者准备做急诊介入手术时,突发心脏骤停,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为其做心肺复苏,心脏仍无复跳迹象,情况十分凶险!
所有工作人员立即取消休假,迅速到位。“谁不想享受团圆之乐,但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更神圣,我们只能随时准备战斗。”赖可可与伙伴们果断调用ECMO设备稳定老人的生命体征,在以“秒”计算生命的抢救中争取一线生机。没有时间挪动,他们跪地为老人装上ECMO设备。
“这是一场极为复杂的手术。”赖可可至今仍感慨不已。老人心脏三条大血管都发生严重闭塞,且由于斑块长年沉积,已成为慢性闭塞病变,介入导丝难以通过,手术难度大。经王焱院长带领心内科团队几番努力,最终在其右冠状动脉中放置了三枚支架,这才疏通出了心脏的一条供血通道,为患者的存活及后续治疗提供了进一步的条件。
历经70多个小时夜以继日地奋战,患者于大年初二安全脱离ECMO设备。最终在医护的精心治疗下于大年初六,也就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挺过了危险期,转危为安。
每当这时,就是赖可可与团队成员最开心的时刻,“撸起袖子一块干,这就是团队精神!”赖可可在其微信朋友圈里写道,“治病救人,就是我们的职责。只要有需要,我们就在。” (林姗 黄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