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镇海卫:抗击倭寇的海防阵地

镇海卫:抗击倭寇的海防阵地

镇海卫的古城墙,依稀可见当年雄风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明朝时,在漳州沿海地区,由北而南等距离分布着四座滨海卫城,它们是数百年前由江夏侯周德兴在漳州沿海修建的四城:镇海、六鳌、铜山、悬钟。它们有如四个严阵以待的巨人,由北而南守护着海防前线。

  在漳州“海丝”遗迹筛选中,镇海卫城、六鳌古城两座卫城遗址,被列入漳州其中。如今,这两座卫城遗迹现状如何?它当年又是如何经历腥风血雨,保卫一方安定的?

史料记载

闽屡遭倭寇侵扰
明朝构筑海防卫城

明代福建海防图

  明王朝建立伊始,就面临着来自倭寇的侵扰,由于福建与日本隔海相望,加上风向与洋流的关系,使得福建沦为倭寇侵扰的最主要地区之一。

  早在洪武年间,福建便遭受了倭患,据《明史》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倭寇出没海岛中,乘间辄傅岸剽掠,沿海居民患苦之。”另外,原割据闽浙的方国珍、陈友定等武装集团之余部出没海中,与倭寇勾结,屡屡伺机内犯。而明代中期以后,尤其是嘉靖年间,倭寇对沿海地区的侵扰相当频繁。

  而漳州府海防地位十分险要。《读史方舆纪要》称:“惟府境与会城皆三面濒海,故防御最切。”漳州府位于福建的最南端,处于闽粤交界之地,南与广东相连,东北与泉州府接壤,西北与龙岩相接,山海之寇频发,备御形势十分复杂。而且漳州府三面濒海,水道四通八达。由于地处闽省极南与粤交界,官府势力鞭长莫及,再加上海岸线曲折,港口众多,水道四通八达等特殊的地理环境,逐渐形成了以海澄月港为中心的走私贸易港。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年(1387年)四月,“命江夏侯周德兴往福建,以福、兴、漳、泉四府民户三丁取一为缘海卫所戍兵,以防倭寇。”经过周德兴的规划,漳州府与福建沿海其他三府——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逐步建立起卫所、卫城。

  镇海卫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系江夏侯周德兴筑以备倭。据《海澄县志》载:其有女墙1660个,窝铺20个,垛口720个,开东西南北四门和水门,门各有楼。登高俯视,城下陡绝,以海为壕。

  六鳌古城为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所设陆鳌(后人称六鳌)守御千户所而建。陆鳌古城环青山半腰,状如“巨鳌载岳”,命名为陆鳌城。从此青山改称陆鳌山。陆鳌守御千户所人口属于军籍,明代前期对抵御倭寇入侵曾发挥重要作用。

海陆双管旗下
构建海防体系

镇海卫石牌坊

  这两座卫城是如何防御来自海上的敌人?

  据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黄友泉分析,周德兴,除了在海岸线上建立起了卫城、巡司等陆地防线外,还在海上设立了以水寨为核心的海上防线,海陆防线之间并非相互隔绝,在防卫上、职官设置及兵力配置等方面海陆防线之间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应援。

  水寨作为海防体系中的第一道防线,首先,水寨均占据着海上的冲要,是陆地的海上屏障。且据守着大江大河的出海口,防止敌寇逆流内侵。九龙江沟通沿海与内地,如果从九龙江出海口入寇,便可深入漳州腹地。水寨的主要兵力来自于陆地卫所汛期的出海军,水寨本身只有守船及少量作战军兵。

  水寨实行的是一种陆兵加兵船的模式,从严格上说水寨的军兵主力并不是专业化的水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代水军的战斗能力。同时也决定了水寨对陆地卫所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脱离了陆地卫所的支援,水寨将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更无法独立在海上生存。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