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清甜嫩爽石花膏 舌尖中国秉正堂

清甜嫩爽石花膏 舌尖中国秉正堂

  闽南地区气候湿热,酷暑难耐,泉州的男女老少都喜欢来一碗清凉的“四果汤”,甜滋滋又冰凉凉,瞬间热气消散。“四果汤”里搭配什么水果,人人各有喜好,但都少不了加一份石花膏。

  每年夏天,位于天后宫旁的“秉正堂石花膏”店里总是门庭若市,前来品尝石花膏的客人络绎不绝,刮片在石花膏上来回滑动,片刻不得停歇。今年53岁的丁秉正,是这家百年老字号的主人。从父辈创业,到自己沿街叫卖,再到如今把店铺交到女儿手中。就是这一碗不起眼的石花膏,却凝聚着这个家庭的奋斗故事。

  采用独特技艺,坚持六晒六泡

  石花膏的原材料叫石花草,生长在海边礁石上,生长周期短,采摘极为不易。每到初春时分,勤劳朴实的惠安女都会赶着退潮,把生命力顽强的石花草从岩石上采摘下来。经过晒、泡、熬煮、过滤等多道工序,方能制成闽南人消暑圣品——石花膏。

  在丁秉正家里,石花膏的制作技艺传承六代,已经有百年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丁秉正的外婆黄韭菜。清光绪末年,黄韭菜为谋生计,拜泉州南门聚宝街一带有名的石花阿婆为师,学习石花膏的制作技艺,学成之后,就开始自制石花膏,并挑担沿街叫卖,渐渐小有名气。

  后来,丁秉正的母亲郑算、父亲丁子镇继承黄韭菜的石花膏制作技艺,开启了与石花膏相伴的生涯。“父亲原是一名教师,因历史问题弃教从商,曾经的从教经历让父亲养成了钻研的习惯,他凭借细致的观察,很快掌握了石花膏的制作技艺。”丁秉正说。

  丁秉正自幼聪颖,12岁那年,他跟随外婆和父亲学习制作石花膏,他兼收二者之长,在石花草的浸泡工序中,创新研发出“六晒六泡”的技艺,使得做出来的石花膏外观更晶莹清澈,口感更脆嫩爽滑。投入如此大的心力研究,把控口感,这也给丁秉正的成功埋下伏笔。

  诚信经营靠品质,吸引四方宾客

  “我外婆原本是挑担沿街叫卖,后来在聚宝街有了一家小店,不过知道的人不多。”尽管已有小店,但为了打开销路,丁秉正又拾起扁担,走街串巷去叫卖。后来,父亲给他做了一辆手推车代替挑担。当时在聚宝街一带,喜欢石花膏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年轻人推车叫卖石花膏。

  丁秉正做的石花膏是清甜的,但创业之路却十分艰苦。推车叫卖了好几年,丁秉正决定在万寿路开一家店面,独立经营,并取名“秉正石花膏店”,因为有了之前的积累,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名声也越来越大。

  1986年,丁秉正与年轻贤慧的姑娘曾秀莲喜结连理。在父亲丁子镇的悉心传授下,小夫妻俩同心协力经营“秉正石花膏店”,2003年,丁秉正和爱人曾秀莲按揭买下如今位于天后宫旁的店面,漂泊的生活终于稳定下来。

  “当时在泉州地面做石花膏的有二十多家,竞争也很激烈,我们格外注重原材料品质,还坚持手工制作,才能赢得客人的喜欢。”说起自家石花膏的制作秘诀,丁秉正的脸上难掩骄傲。为了追求好品质,他只同熟识、可靠的惠安女买石花草,40多年来,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石花膏,靠着传统手艺和诚信经营建立起无形的口碑。

  扩大经营范围,传播美食文化

  虽然生活稳定下来,但丁秉正爱钻研的心却依然躁动。为迎合不同顾客的口味,丁秉正在石花膏的佐料上推陈出新,有清凉解暑的绿豆、红豆、枣糕以及各种口味的水果,还有健康养生的莲子、银耳,佐料五花八门、玲瑯满目,再加上独特的石花膏,口感极好。有些从港、澳、台地区回乡探亲访友的顾客,品尝了“秉正石花膏”后意犹未尽,还打包冷藏保存捎带回家,与亲友家人分享品尝。

  在丁秉正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秉正石花膏店”荣获“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优秀企业”“福建名小吃”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称号,还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为了拓展业务,丁秉正还扩大经营范围,开设20家连锁店,走出泉州,传播泉州美食文化。

  每当提起这些和石花膏有关的奋斗史,丁秉正和曾秀莲夫妻二人便充满回忆。为了不使石花膏制作技艺失传,2009年7月,夫妻俩把石花膏制作技艺传承给刚从大学毕业的独生女儿丁端旭。“以前没有好的生活条件时,我们都能做出让人称赞、正宗口味的石花膏;如今有了好的生活条件,你更加不能忘本。”丁秉正和曾秀莲常常这么教导女儿,督促她成为负责任的新生代传承人。

  一碗石花膏,见证丁秉正的个人奋斗史,也承载着他传播泉州美食文化的“经典故事”。坐在天后宫旁,品一品百年传承的石花膏,看着德济门遗址,遥想当年“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情景,也许才是感悟泉州这座城市最独特、最舒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