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南安乡贤吕振万先生香港辞世 5月9日或回乡举行追思会

南安乡贤吕振万先生香港辞世 5月9日或回乡举行追思会

  杰出乡贤、著名侨领吕振万先生于5日上午在香港辞世,享年91岁,初步拟定于27日在香港举行哀悼仪式,5月9日或回出生地水头镇朴里村举行追思会。这是17日记者从市外事侨务办公室获悉的。目前,泉州、南安、水头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宗亲、学校纷纷发去唁电,表示沉痛哀悼和深切慰问。

  吕振万在水头的旧居。

  20多年来,他先后捐资1.65亿港币发展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仅在南安捐资兴建的教学楼就有110多座、教室1400多间,覆盖16个乡镇、100多个村落。

  2000年12月19日,他被《福建日报》评为八闽四大杰出教育家之一。他与梅山李光前齐名,人称“南吕北李”。

投资20多亿报效家乡没拿一分利润回香港

  1946年,吕振万从中国朝阳学院(系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经济系毕业,在家乡稍作停留就到香港,迈出他经商的第一步。

  “他对经济发展趋势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吕振万的侄子吕良金说,初涉商海,年轻的吕振万就大胆开设工厂、建货仓,进入纺织业。当香港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时,吕振万更是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将业务向工业、商业、房地产、货仓、金融等行业拓展,如今吕振万在香港已是多家大型集团公司的董事会主席。

  “我生长在祖国大陆,时刻记住自己是个中国人。我有个愿望,一旦事业有成,定要效仿南通状元(张謇),在家乡办教育和在祖国投资办厂,为祖国兴起尽绵薄之力。”在创业的同时,吕振万依然情系家乡。

  1981年3月,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兴起吕振万委托林树哲一行回乡办厂,临行之际,吕振万拉着林树哲的手叮嘱:“有困难要克服,这个厂一定要办好,南安是我的家乡,第一件事没做好,以后还怎么为家乡办事,愧对乡里呀。”

  南安首家外资加工企业兴办之路十分艰辛,但林树哲牢记吕振万吩咐,从不气馁,带领员工攻克一个个难关。经过一段时间打拼,被时任省委书记项南誉为“闽南第一枝报春花”的南丰针织厂在官桥站稳脚跟,打开了局面。

  正是对这块他成长过土地的不舍,正是那份藏在心底对家乡永远的眷恋,吕振万自此不断在大陆增加投资,投资额超20亿港元。而对于利润,吕振万说:“我没有拿一分钱回香港。”

规划捐建母校把学生德育培养放首位

  “看到东南亚的华侨,凡是受过教育的人,个个都发了财,没受过教育的人就差点……可是我的学问、我的学术上的地位是永远的,这个我是看得比较长远一点。”对于教育,吕振万有自己的想法,慧眼独具,始终认为教育是兴国之本。

  “虽然我们不曾见过吕振万本人,却对他的名字很熟悉。”17日,走进吕振万的母校南星中学,学生告诉记者。

  这个漂亮的花园式学校,充满了简欧风格的教学楼,凉亭、小桥,花红柳绿,学生或是在教室上课,或在操场挥洒汗水……

  “学校是振万先生规划捐建的。”南星中学校长陈宗辉说,吕振万大学毕业后,曾在南星中学担任过校长,对学校有着深厚感情。

  由于主教学楼原先是预制板,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陈宗辉跟吕振万反映后,他当即表示重建教学楼,2011年教学楼按校安工程标准重建,并由原先的3000多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6500平方米,二次重建中,吕氏家族投入3000万元,“现在教学楼有8级抗震能力”。

  吕振万重视“百年树人”,从他亲自为南星中学撰写《办好南星中学意见》的万言书就能看出。“即使在今天,这样的办学理念仍然是超前的,让人受益匪浅。”南星中学校董会秘书陈云霞说。

  在万言书中,他说,不要求人人都是状元,都是优等生,学校办学一定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放在前面;办教育应本着“有教育而有人心,有人心而有风俗”的宗旨泽被乡民,使知识与文明、科学与理想、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教化中得以全面灌输……

故居荒凉破败他从没叫人管理维修

  吕振万早年就读于新民小学(现朴里中心小学),中学时期随家人住五里桥附近。近日,记者跟随吕振万侄子吕金良,探访吕振万古厝、故居留下的生活印记。

  “古厝可能会让你们‘失望’。”沿着村路行走,吕金良突然回头跟记者说了这么一句话。

  “到了,就是这里,吕振万长大的地方。”在巷子的一侧,吕金良拨开一根与人齐高的野草,指着一座破败的平房说。

  古厝大门敞开,门口散落一堆砖块,中庭里遍地野草。吕金良指着角落里的一间昏暗的房间说,那就是吕振万的出生地。

  听村里老人说,古厝原先住着吕振万家族数十口人,前几年最后一户人家搬走后,古厝就空了下来,年久失修就愈加破败,“这座古厝可以说是朴里最破的房子”。

  位于五里桥旁的吕振万故居,是一座两层欧式楼房。抬头看,屋顶正中央刻着4个字“胸怀祖国”。

  “胸怀祖国”4个字也印刻在吕振万一生。吕金良说,吕振万投资教育、卫生等事业,但从没叫人管理、维修过古厝、旧居。这就是刚说的“失望”地方,古厝没想象中漂亮,甚至破败得与周围格格不入。而这也是吕振万的精神可贵之处,他更看重将资源投入有用的事业中。

  除了不修葺古厝、旧居,吕振万甚至不优先投资朴里村。“他说过‘有的地方比我们村更穷,他们更需要帮助,咱村还可以住’。”吕金良说。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吕振万才开始投资朴里村建设,捐建朴里中心小学,改善学习条件;建设通电设备,从煤油灯到电灯,提高生活质量;建设村道,方便村民出行。“虽然他很少回朴里村,但他的影响却无处不在,说起吕振万,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吕金良说。(记者 何雪莲 庄晓丽 李想 通讯员 张德强 文/图)